惊采絶艳的意思、惊采絶艳的详细解释
惊采絶艳的解释
谓文采惊人,辞藻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故能气往轢古,辞来切今,惊采絶艷,难与并能矣。”《老残游记》第四一回:“ 南革 诸君的议论也有惊采絶艷的处所,可知道世界却被他搅坏了。” 清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因暇﹝余﹞熟读 长吉 诗,刺其文字之惊采絶艷,一一汇録。”
词语分解
- 惊的解释 惊 (驚) ī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惊恐。惊骇。惊愕。惊惶。惊诧。惊遽。惊厥。惊悟。惊心动魄。惊惶失措。惊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
- 絶艳的解释 .艳丽无比。亦借指艳丽无比的美人或花朵。详细解释艳丽无比。亦借指艳丽无比的美人或花朵。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故能气往轢古,辞来切今,惊采絶艷,难与并能矣。” 唐 李白 《西施》
专业解析
惊采绝艳(jīng cǎi jué yàn)是汉语中一个高度褒义的成语,形容人才华或文采极为出众,达到令人惊叹的绝妙境界。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义解析
- 惊采
“惊”指震撼、出乎意料;“采”通“彩”,指才华、文采。合指才华卓越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 绝艳
“绝”表极致、独一无二;“艳”原指色彩鲜明,引申为文辞华美或风姿卓然。强调超越寻常的绚烂与出众。
二、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形容才华惊人,文采瑰丽”,多用于赞誉文学艺术领域的超凡成就。
- 《辞源》
释为“才情卓绝,辞采华美”,突出其在古典文学批评中的核心地位。
三、经典文献用例
该词源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用以评价屈原《离骚》的不可超越性,奠定其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权威性。
四、语义延伸与应用
现代语境中,其含义扩展至:
- 艺术领域:赞誉书画、戏剧等作品的超凡表现力(如京剧大师的表演)。
- 人物评价:形容才貌双全者(如“其文惊采绝艳,其人风神俊朗”)。
五、同义词辨析
成语 |
核心差异 |
惊采绝艳 |
强调才华与表现力的双重震撼性 |
才高八斗 |
侧重知识储备量 |
文采斐然 |
偏重辞藻华丽度 |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 刘勰. 《文心雕龙》. 中华书局.
-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惊采絶艳”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文采惊人、辞藻华美,常用来赞叹文学作品的精妙或才华的卓越。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分解
- 惊:此处指“令人震撼、出乎意料”;
- 采:通“彩”,指文采或才华;
- 絶/绝:与“极”“极致”同义,强调程度之深;
- 艳:原指色彩鲜明,引申为辞藻华丽。
二、出处与用法
- 最早来源:出自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此处用于评价屈原《离骚》的文学成就。
- 后世引用:如清代郑文焯在《鹤道人论词书》中评价李贺(字长吉)的诗“文字之惊采絶艳”,并一一汇录。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义,多用于书面赞叹,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三、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惊才绝艳、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 适用场景:多用于文学评论、诗词赏析,或对杰出艺术作品的形容。
四、注意事项
- 字形差异:“絶”为“绝”的异体字,两者通用,现代常用“绝”。
- 权威性:建议优先参考《文心雕龙》《汉典》等经典文献或工具书中的释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句,可查阅《文心雕龙》或清代相关文学评论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半格诗笔孽出家人绰菜跐蹈毳裘黛耜典经诋诃鼎建恩信儿郎房金敢不拱柙骨鲠之臣耗少鸿侈诲谷降幡俭率见贤思齐妓婢师髻角冀南币井乘久故凯归老嬷嬷老实灵雏领先留客住卵育陆生画偏视前目后凡签幐器材起功衢陌山阡社雨寿类束刃死皮赖脸宿闻太山北斗它岐天柱山通幰痛心绝气徒夫吞声饮恨未可文斾五难相为表里席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