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服。《西京杂记》卷二:“邑人有言《诗》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挫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挫服(cuò fú)指通过辩论、质疑或事实使他人信服,即“折服”之意。例如《西京杂记》卷二记载的典故:“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体现了通过讨论让对方心服口服的场景。
词源与用法
该词由“挫”(挫折、压制)和“服”(信服)组合而成,强调通过压制性手段或逻辑使对方屈服。其注音为ㄘㄨㄛˋ ㄈㄨˊ,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
近义词与语境
近义词为“折服”,反义词暂无明确对应词汇,但可结合语境用“说服”“不服”等表达相反含义。其使用场景多涉及学术辩论、观点交锋等需以理服人的情境。
权威性参考
多个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均收录此词,并引用《西京杂记》作为经典用例,说明其历史渊源和规范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法,可参考《西京杂记》卷二及相关词典来源。
挫服是一个动词,表示克服、战胜困难或挫折,达到成功的意思。
挫服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山,其中手部首的拼音是"扌",山部首的拼音是"⼭"。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挫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一书中,用于描述克服自身欲望的力量和心智。
挫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挫服」。
在古代,挫服可以写作「挫伏」,其中伏的意思是压制、屈服。
1.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挫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 在面对失败时,我们需要挫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重新振作起来。
- 挫折:表示遭遇失败或阻碍。
- 克服:表示战胜、消除困难。
克服、战胜、制服
屈服、失败、放弃
以上是对「挫服」一词的相关解释,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