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迷信者称阴间的兵卒,鬼和神组成的军队。《晋书·王羲之传》:“ 孙恩 之攻 会稽 ,僚佐请为之备。 凝之 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 兼资 闻其有‘生人不相关涉’之言,而知其为鬼兵也。”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二折:“俺 涇河 龙呼的风,唤的雨,腾的云,驾的雾,部下有水卒鬼兵,神通变化,怎的便弱与他。”
(2).指 三国 蜀 将 徐瑶 统率的军队,因其衣装怪异,故名。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上:“其( 徐瑶 )兵皆文身黧黑,衣装诡异,众皆称为鬼兵,称 瑶 为鬼魁。”
(3).对军阀武装的蔑称。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照此看来,国家之命未延,鬼兵先要打仗;道德仍无根柢,科学也还该活命了。”
“鬼兵”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迷信中的阴间军队
指民间传说中由鬼魂或神灵组成的军队,常见于古籍记载。例如《晋书·王羲之传》提到,东晋时期孙恩攻打会稽时,太守王凝之曾称“请大道许鬼兵相助”。宋代《摭青杂说》等文献也描述了类似现象,认为“鬼兵”与生人无关,属于超自然存在。
历史中的特殊军队
特指三国时期蜀将徐瑶(或作徐璠)统率的军队。因其士兵纹身黧黑、衣装怪异,被时人称为“鬼兵”,徐瑶则被称为“鬼魁”。这一说法源自宋代《蜀檮杌》的记载。
对军阀的蔑称
近代语境中,“鬼兵”被用作对军阀武装的贬称,暗指其行为残暴或非正义。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中曾以此讽刺军阀混战。
历史传说中的灵异现象
唐代文献如《太平广记》记载了“洛阳鬼兵”事件,描述开元年间洛阳百姓夜间听到军队行进声却未见其人,被视为灵异现象。这类传说多与自然现象(如风声)或集体心理有关。
补充说明
需注意,“鬼兵”的迷信与历史含义常交织,如《柳毅传书》等文学作品将其神怪化。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或案例,可参考《晋书》《蜀檮杌》等原始史料。
鬼兵,指的是在军中服役的一种特殊兵种,常用于执行难以想象的任务。拆分部首可分为“鬼”和“兵”,其中“鬼”的部首为“尸”,“兵”的部首为“儿”。
根据笔画数来说,鬼的笔画数为9画,“兵”的笔画数为7画。
《鬼兵》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根据传说,鬼兵是一种由亡灵或恶魔所组成的军队,通常被用于进行邪恶的活动。后来,这个词汇被引申为指代一种特别凶残和勇猛的战士。
在繁体字中,鬼兵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没有明显的变化。
在古时候,鬼兵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其中,“鬼”的写法为“鬼从之”,而“兵”的写法为“兵军”。这种写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
例句:
1. 他们是鬼兵,无法击败。
2. 那个部队里有一支精锐的鬼兵连。
组词:
1. 鬼怪
2. 鬼魂
3. 兵士
4. 军队
5. 战士
近义词:
1. 僵尸
2. 恶魔
3. 魔鬼
反义词:
1. 天使
2. 正义
3. 和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