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引的意思、逮引的详细解释
逮引的解释
牵连诬攀。《新唐书·姚崇传》:“往 周兴 、 来俊臣 等数治詔狱,朝臣相逮引,一切承反。”《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二年》:“遂使陛下大开詔狱,重设严刑,有迹涉嫌疑,辞相逮引,莫不穷捕考按。”
词语分解
- 逮的解释 逮 à 到,及:力有未逮。 捉拿:逮捕。逮系。 捕抓捉放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引的解释 引 ǐ 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 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退却:引退。引避。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
专业解析
“逮引”是一个较为冷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现代常用词“逮捕”、“牵引”有部分关联,但在具体使用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用例,其详细解释如下:
-
基本释义:
- 逮: 本义为“及”、“达到”,引申为“捉拿”、“捕获”。在“逮引”一词中,主要取其“捉拿”、“拘捕”之意。
- 引: 本义为“开弓”,引申为“拉”、“牵”、“带领”、“招致”等义。在“逮引”一词中,主要取其“带领”、“牵引”(特指押送)或“牵连”、“连及”之意。
- 逮引: 因此,“逮引”可理解为:
- 捉拿并押送: 指将犯人捕获并带至官府或指定地点。
- 牵连、连及: 指因某事或某人而受到牵连、被一同追究。
-
古籍用例与释义佐证:
- 捉拿并押送: 此义在古代法律文书或史书中可见。例如,《唐律疏议》等古代法典中,虽未直接以“逮引”为固定术语,但“逮”表逮捕、“引”表押解犯人的用法常见,组合起来即表示将犯人捉拿归案并押解到案的过程。清代文献如《清实录》或地方档案中,对抓捕人犯并解送上级或相关衙门的描述,有时会使用类似“逮引”的表达或分述其意。
- 牵连、连及: 此义更侧重于“引”的“牵连”含义。例如,在描述案件或事件时,某人因与他人的关系或行为而被“逮引”,意指被一同牵连进案件之中,受到拘捕或追究。古籍中“引”单独表“连坐”、“牵连”的用法较多(如“引逮”有时也表此意),“逮引”可视为其同义或近义表达。
-
现代使用情况:
“逮引”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几乎不再使用。其含义已被更常用的词语所取代:
- “逮捕”或“拘捕”表示捉拿。
- “押解”、“解送”表示押送犯人。
- “牵连”、“连累”、“株连”表示因他人而受连累。
“逮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有二:
- 捉拿并押送: 指捕获犯人并将其押送至官府或指定地点。
- 牵连、连及: 指因他人或某事而受到牵连,被一同追究责任。
由于其生僻性,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用,相关概念由“逮捕”、“押解”、“牵连”等词表达。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等大型权威辞书对“逮”、“引”单字的训释及古文献用例综合推断。
- 古籍用例参考《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等历史文献中相关法律术语和表达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逮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牵连诬攀,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字面拆解:“逮”意为抓捕,“引”可理解为牵引或牵连,组合后原指抓捕并引导。但在实际历史语境中,该词多指因案件牵连而被诬告或攀扯,带有负面色彩。
2.历史背景与用例
- 据《新唐书·姚崇传》记载,武则天时期酷吏周兴、来俊臣审理诏狱时,朝臣因“逮引”被迫互相牵连认罪。
- 《资治通鉴》中也提到,当时严刑逼供导致“辞相逮引”,无辜者常被牵连入狱。
3.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黑暗时期,因政治斗争或酷吏滥用刑罚导致的冤案。
-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研究或古文解析。
4.注意区分
-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抓住并引导”,可能与字面直译有关,但缺乏历史文献支持。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资治通鉴》原文或权威历史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捱延拜上半霄驳冗不差什逋赋舂融疵毁点蹿敌国洞天妒疾独角戏繁养逢然复试贵称豪彘横匾洪威环路话意夹袋焦心接驾节烈蛣屈腊八米狸豆路食绿林强盗緑石满弓米粒之珠靡替炰哮平公立平阳酒晴雨计球后鬈毛犬马心羣立人为沙壤胜残去杀勝概神运石折正失常守道安贫寿光先生束杖诵讽踏跶谈无頽瘁饷酬削笔虾蝚丹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