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教的意思、待教的详细解释
待教的解释
(1).需要教育。《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上圣不待教,贤闻语而迁。”
(2).要使,且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我第一待教兵卒吃顿饭食;第二知 崔相夫人 家眷在此,来取 鶯鶯 。”一本作“ 待交 ”。
词语分解
- 待的解释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门,有人来了。 待 ā 停留,逗留,迟延:你
- 教的解释 教 à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使,令:风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姓。 学 教 ā 传授:教课。你教给我做。 学 笔画
专业解析
“待教”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由“待”和“教”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1. 基本释义
- 字面解析:“待”表示等待、需要,“教”指教导、教育,组合后引申为“需要被教导的状态”或“等待接受指导的行为”。例如:“这篇文章尚有瑕疵,待教于方家”(《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 用法分析
- 被动性语境:常用于描述主体处于需要被指导的状态,如学术讨论中“拙见待教”表达谦逊态度。
- 主动性语境:少数情况下可指等待教导他人,如古籍《礼记·学记》中“以待问焉”的延伸用法,但现代汉语较少使用此义项。
3. 常见搭配与语境
- 学术场景:多用于论文、书信结尾,如“拙作待教”表达请求指正之意。
- 教育领域:可描述教学关系,如“新手教师待教阶段”指入职培训期。
- 谦辞功能:在传统文化中作为自谦用语,常见于文人往来书信。
网络扩展解释
“待教”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及文献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古汉语中的核心释义
-
需要教育
源自《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指罪大恶极者无需教育即可惩处()。唐代韩愈《孟东野失子》中“上圣不待教”也强调圣贤无需教导()。
-
让步或条件表达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待教兵卒吃顿饭食”意为“要使,且让”,表示暂时退让或设定前提()。
二、现代引申用法
部分现代解释将其视为成语,引申为“虚心等待教导”,强调主动求学的态度()。但此用法未见于古籍,可能是当代语境下的新解。
补充说明
- 古籍权威性:古义引用自《荀子》、韩愈诗等经典,可信度较高。
- 使用场景:古义多用于哲学、文学讨论,现代引申义则适用于教育或谦逊态度的描述。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或《荀子》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捭棁保税店飙驾笔阁兵费搏颡餔糟歠醨超尘漴漴充衍抽列吹铜綷粲翠衾搓手凋荒帝策砥厉名号狄山断脊国良古戍槐卿恍然火龙降麻官据点开顶风船阃臣阔步逻卫满番汗媚景棉衣剽敚聘币茜草倾泄曲先生审单生杀豕零双丸司的克驷马不追太阴鍊形嘽唌題凡鳥铜浇铁铸通士讬寓外第宛亶未免维摩丈室想入非非饷物笑不唧儿写顺朱儿新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