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等待对答。《韩非子·六反》:“世主眩其辩、滥其高而尊贵之,是不须视而定明也,不待对而定辩也,喑盲者不得矣。”
(2).等候批覆。《宋书·周朗传》:“初为 南平王 鑠 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司徒主簿,坐请急不待对,除名。”
(3).指拘留等待对质。《元典章·刑部四·因奸6*杀人》:“罪犯从本路拟定申省,将 任闰儿 锁收听候, 梁娥儿 别无待对事理,先行摘断。”《续资治通鉴·元英宗至治三年》:“原告逃百日不出,则释待对者。”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待对汉语 快速查询。
“待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多见于典籍或特定语境:
等待对答
指等候对方的回应或对话。例如《韩非子·六反》中提到“不待对而定辩也”,即不等待对方回答便自行判断。现代用法如“谈判双方待对良久,终于开始交换意见”。
等候批复
多用于古代行政或文书流程中,表示等待上级的审批或回复。如《宋书·周朗传》记载周朗因“请急不待对”而被除名,即未等到批复就擅自行动。
拘留等待对质
古代司法术语,指将涉案人员暂时拘押以等待审讯或与证人、同案犯对质。例如《元典章》中描述“梁娥儿别无待对事理”,即无需要拘留对质的情况。
补充说明:现代汉语中,“待对”一词已较少使用,其含义多被更具体的词汇替代(如“等待回复”“候审”等)。但在文学或历史研究中仍可能遇到此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待对是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等待与对方相遇、对话、交流。待对蕴含了一种期待和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情感。
待对的部首是彳(chì)和寸(cùn),彳表示行走的步伐,寸表示长度单位。待对的笔画数为12。
待对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诗经·小雅·车辖之什·玄鸟》:“鹑之初生,待于涉露。既成有福,又神于祜。”繁体字为「待對」。
在古时候,待对的字写作「待對」,多数由四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廴」表示前行,其次是表示「止」停下来,然后是寸旁表示长度单位,最后是刀旁表示动作。整体写法呈现了等待和对话的动作。
1. 他心急地在街角等待对方,渴望能与她见面。
2. 她写了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正在焦急地待对。
1. 对待:以某种方式对待某人或某事物。
2. 对话:双方之间的交谈和对答。
3. 对称:指物体两边形状、大小或分布相对统一。
1. 等候:指在某个地方停留或停下来等待。
2. 盼望:指期待某种结果或情境的到来。
1. 迎接:主动出发或到达某处迎接对方。
2. 拒绝:不接受或不同意与对方的接触或交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