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残喘。《梁书·袁昂传》:“不图门衰,祸集一旦,草土残息,復罹今酷,寻惟慟絶,弥剧弥深。”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刃接兵交,洞胷达臆,自辰踰午,鱼烂土崩,沸残息於层峰,更切守陴之哭;积圆颅于重阜,殆成京观之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幸习常见惯,颇不为骇。但念残息如丝,不觉失声大痛。”参见“ 残喘 ”。
(2).馀年,残生。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一表》:“庶使自安,以全残息。” 金 元好问 《落魄》诗:“中州遂南北,残息付悠悠。”
残息,汉语复合词,由“残”与“息”构成,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根据《汉语大词典》,“残”本义指剩余、不完整,“息”指呼吸、气息。二字组合后,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原指“残留的气息”,后引申为生命垂危的状态。例如《后汉书》中“残息仅存”即描述衰微的生命力(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该词两重含义:
三、文学应用 宋代文天祥《正气歌序》中“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句,注家多解“幸生”为“残息偷生”,凸显道德困境中的生命状态(来源:中华书局《宋词鉴赏辞典》)。此类用例强化了词语的历史文化内涵。
“残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残喘(微弱的气息)
指生命垂危时仅存的气息,常用于形容勉强维持生命的状态。例如:
残生(剩余的寿命或余生)
指人生中剩余的岁月,多带有悲凉或自谦的意味。例如:
“残息”既可指生理上的微弱气息,也可引申为对余生的慨叹,常见于古籍与文学作品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含义。
白头宫女蹦跳搏弄不倒粲然可观草就昌时尺度斥土杵棒殂歾大浪单传等地对面鄂申发舒福寿双全干戚格纳豪翰黑茫茫花蕊石忽儿呼噜噜呼声胡志明交洋惊春禁脚厩刍羁望郎官清马帮凭阑起除凄如求田鬈笄全盘穑地上囿舍筏事会首禾疏防厮够速食店踏践沓冒铁蹄头盖头颊秃骭外弟无力相风响搨线条萧郎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