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se embellish] 假装
伪饰之辞
虚假矫饰。《周礼·地官·司市》:“凡市伪饰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贾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 汉 王充 《论衡·超奇》:“﹝ 桓君山 ﹞又作《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日本和亲》:“至於公主下降,则纳币赐敕,宴使定期,古来一有故事。军中安能伪饰以欺外夷?”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 中国 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装腔作势的导师;要并无伪饰,--倘没有,也得少有伪饰的导师。”
伪饰(wěi shì)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虚假的言行或外表来掩盖真实情况或意图,以达到欺骗或掩饰的目的。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动词性
指故意用虚假的外表或行为掩盖真相。
例:他伪饰出一副热心肠,实则另有所图。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名词性
指虚假的装饰或掩饰手段本身。
例:剥去伪饰,方见本质。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古义溯源
“伪”本义为“人为的”(《说文解字》),后引申为“虚假”;“饰”指“修饰、装扮”。二者结合后,在先秦文献中已表“刻意掩饰”之意。
例:《荀子·性恶》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处“伪”即含后天矫饰之义。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
近现代用法
词义强化“刻意欺骗性”,如鲁迅《华盖集》:“揭穿伪饰的假面,暴露真实的心。”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典型语境
近义词对比
词语 | 差异点 |
---|---|
伪装 | 侧重外在身份或形态的假扮(如“伪装成商人”) |
掩饰 | 强调对过失或情绪的遮盖(如“掩饰错误”) |
虚伪 | 形容人品质不真诚,为形容词 |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3年。
《汉语大词典》释义:
“伪饰:虚假矫饰。指故意做作以掩盖本真。”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卷。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
“用虚假的言行掩盖真实情况。”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伪饰折射传统文化中对“诚”的推崇(《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其贬义色彩反映社会对表里如一的道德要求。当代使用中,该词常见于社会批评与心理分析领域,如“去除伪饰,直面本心”的哲学倡导。
来源:《中国文化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伪饰”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wěi shì,核心含义指虚假矫饰,即通过刻意掩饰或装扮来掩盖真实情况。以下是详细解析:
定义与内涵
近义词与反义词
使用场景与例句
“伪饰”常用于描述人为制造的虚假表象,需结合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如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跋扈宝色饱煖生淫欲不拟成都平原城垣畴怀登山越岭得年斗胸短褐敦劝風覽凤液脯脍福寿无疆赴调斧钺汤镬敢做敢当咯支官僚资本主义寒籁何如黄头室韦皎厉洁峻经理计要击柱君子相空谷足音悃款类禡伦拟马吏蛮睫螳轮毛刷米虾牛衣客蒲质前摆钱树琴工飒踏瘆得慌声纽施生势物送心推讬韦带威雄文秘仙桡销骨小虢效益习定谢私饩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