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触 和 蛮 ,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 清 黄遵宪 《旋军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触 蛮 ,看余马首旋。” 赵朴初 《拟寒山》诗:“杀声动天地, 触 蛮 酣大战。”
“触蛮”是一个源自《庄子·则阳》的典故,指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触氏”和“蛮氏”,比喻因争夺微小利益而大动干戈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典故出处
据《庄子·则阳》记载,蜗牛左角有国名“触氏”,右角有国名“蛮氏”。两国为争夺领土爆发战争,造成“伏尸数万”的惨烈局面。庄子以此讽刺世人因琐碎利益争斗不休的荒谬性。
比喻意义
“触蛮”后来演变为一个固定词汇,用来形容因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的行为,强调争斗的微不足道与后果的严重性。例如清代黄遵宪在诗中以“触蛮”暗喻殖民扩张的荒诞,赵朴初则用其讽刺战争的无谓。
“触蛮”通过寓言揭示了人类争斗的盲目性,提醒人们避免因小失大。其核心思想与《庄子》的“齐物论”一脉相承,主张超越狭隘的利益观。
《触蛮》这个词是英文单词"chatter"的音译,意指说话、闲聊的行为。
该字由部首"言"和部首"虍"组成,共8个笔画。
《触蛮》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人们经过长时间使用而形成了固定的含义。没有繁体字形式。
在古代,没有具体的触蛮这个字形。
今天我们在网上触蛮,分享彼此的见解。
触蛮语言、触蛮者
说话、聊天、交谈
沉默、寡言、闭口不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