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蹊的意思、霜蹊的详细解释
霜蹊的解释
铺霜的小路。 南朝 齐 谢朓 《杜若赋》:“冒霜蹊以独蒨,当春郊而逕平。” 唐 上官昭容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之十三:“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 唐 贾岛 《延寿里精舍寓居》诗:“霜蹊犹舒英,寒蝶断来踪。”
词语分解
- 霜的解释 霜 ā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霜降。霜冻。霜序(指深秋季节)。霜秋。霜期。霜天。 像霜一样的东西:柿霜。西瓜霜。 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锋。
- 蹊的解释 蹊 ī 小路:“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径(途径,如“独辟蹊蹊”)。 践踏:“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霜蹊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复合词,由“霜”和“蹊”组合而成,多用于古典文学语境,指代覆盖寒霜的小径或山路。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 霜
指气温降至冰点时,地面或物体表面凝结的白色冰晶。《说文解字》释为“丧也,成物者”,引申为寒冷、肃杀之意。
- 蹊
本义为“小路”,《释名·释道》称:“步所用道曰蹊”,特指人迹罕至的狭窄路径。
二者结合为“霜蹊”,字面即“覆霜的小道”,隐含清冷、寂寥的意境。
二、文学意象与文化内涵
在古典诗文中,“霜蹊”常承载三重意蕴:
- 环境特征:如唐代李贺《南山田中行》中“霜蹊犹滑去”,描绘秋晨霜露未消、山路湿滑的实景。
- 时间象征:暗示深秋或寒冬时节,如宋代陆游“月下霜蹊策杖行”,以霜径点明夜寒时序。
- 情感载体:通过荒寂小径的意象,传递羁旅孤寂(如“马踏霜蹊迹尚新”)或隐逸超脱之情(如“独步霜蹊访野梅”)。
三、权威典籍用例
-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结霜的小路”,引清代厉鹗诗“晓穿霜蹊入空翠”佐证其清冷意境。
- 《王力古汉语字典》
归类于“自然景物”词汇,强调其作为诗歌意象的功能性。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http://www.hydcd.com
- 《释名疏证补》(清代王先谦撰)
- 《全唐诗》李贺卷
- 《剑南诗稿》陆游卷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版
(注:现代汉语使用中,“霜蹊”属书面雅词,多见于文学创作及古诗文赏析,日常口语罕用。)
网络扩展解释
“霜蹊”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uāng qī,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铺霜的小路,多用于描绘秋冬季清晨或夜晚结霜的小径景象,带有清冷、寂静的意境。
二、字义分解
- 霜:指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白色冰晶,也引申为“白色”或“寒冷”。
- 蹊(qī):原指小路或足迹,此处与“霜”结合,特指覆盖霜痕的小径。
三、详细解释
- 自然意象:
多用于古诗文中,如南朝谢朓《杜若赋》中“冒霜蹊以独蒨”,唐代贾岛《延寿里精舍寓居》中“霜蹊犹舒英”,均以“霜蹊”烘托孤寂、寒冽的环境氛围。
- 引申意义:
部分资料提到可比喻“事物的痕迹”(如霜融化后留下的印记),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例句与用法
- 古诗文例:
“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唐·上官昭容),描绘踏霜而行的场景。
- 现代用法:
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描述古典意境,如“深秋的霜蹊上,落叶与寒霜交织”。
“霜蹊”是一个兼具画面感和诗意的词汇,常见于古典文学,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清冷、孤寂的意象。如需更多例句或近义词,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行自抑阿右鲍清风悖戾崩霣兵形不恁的不欺暗室不雅册礼昌濮持宪簇羽大凉山断裳防人放物方诸矾课飞驾孚号珪爵国府汉武泉豪盛黄骝静坊惊羽进荣退辱禁围郡邑可许釦墀扣球冷荤联字六扰慢视曼啸宁当漂账平民百姓平胁曼肤桥鄣诎节屈首区土人等热痒痒声韵失格适来疏头堂候亭子间讬依无稽之谈舞文玩法五言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