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改换;扭转。《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府舍住止,园池堂观……若脱於左右之宜,须小小回易。”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或回易数字,或加足片言,俾分布得所,弥缝无闕。”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仍标持君主立宪宗旨,与军民榷商,以回易视听。”
(2).交易。 唐 元结 《请收养孤弱状》:“有孤儿投军者,许收驱使;有孤弱子弟者,许令存养。当军小儿,先取回残及回易杂利给养。”《元史·世祖纪十》:“敕中书省整齐钞法,定金银价,禁私自回易,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按,元于诸路设回易库,主管交易币帛等物。见《元史·世祖纪六》。
(1).更改;变换。《晋书·周玘传》:“帝闻而祕之,召 玘 为镇东司马;未行,復改授建武将军, 南郡 太守。 玘 既南行,至 芜湖 ,又下令曰:‘ 玘 奕世忠烈,义诚显著,孤所钦喜。今以为军諮祭酒,将军如故,进爵为公,禄秩僚属一同开国之例。’ 玘 忿於迴易,又知其谋泄,遂忧愤发背而卒。”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初冷下者,酘亦冷;初煖下者,酘亦煖。不得迴易,冷热相杂。”
(2).回响,振荡。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宫室》:“既阴岑而影响,亦叫啸而迴易。”
(3).交易;贸易。《隋书·食货志》:“先是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钱,迴易生利,以给公用。”《旧唐书·德宗纪上》:“己卯,詔王公卿士不得与民争利,诸节度观察使於 扬州 置迴易邸,并罢之。”
回易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两类释义:
指不同物品间的交换、贸易行为,或货币与实物的折算。此义盛行于唐宋时期,属经济术语。
《唐会要·卷八十九》载:“开元九年诏:…所在州县,应征杂物,并依时价折纳钱,勿使回易烦劳。” 此处指将实物赋税折算为钱币,避免反复交易之扰。
《宋史·食货志》提及边军“以盐钞回易粮草”,即用盐引凭证换取军需物资。
后引申指对事物原貌或规则的变动,含一定贬义,强调无序更迭。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批评学术流变:“后学不察,遂谓其说可回易古人。” 指后人随意篡改先贤学说。
现代用例如:“章程屡经回易,致执行者无所适从。”(《汉语大词典》例释)
义项 | 典型语境 | 现代适用性 |
---|---|---|
物资/金融兑换 | 赋税折算、军需贸易 | 历史研究、古籍解读 |
变更原貌 | 批评规则/文本的随意改动 | 书面语(保留贬义色彩) |
权威参考来源: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并援引原始史料印证用法演变。现代语境中,第一义项仅存于历史文献,第二义项偶见于书面批评语体。
“回易”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改换、扭转
指改变原有状态或调整方向。
交易、贸易
多指古代以物易物的经济活动,或官方资金运作。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语言学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书》《元史》等原始史料或权威词典。
安坐待毙八簋八难三灾暴厉步步莲花错安头徂岁澹沲钓人凋谢缔约国兜兜裤斗艶争妍戆投鹳鵞军瑰富贵胄滚息寒隽盍稚化产火宋火炎江都马建中角糭嗟恻茎干九旒鸠赀浚窥靠歇逵穴量覈连榻卢薄緑李明幌幌谋策募兵制怕三怕四平帖铺盖迁席清商乐寝梦任人唯亲若个世鉴水明山秀司明燧火天梁推贤让能玩爱妄异渥须小拍板邪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