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骨相。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乃言 瞿 氏子,骨状非凡格。” 唐 康骈 《剧谈录·龙待诏相笏》:“今日见之,观其骨状,真为贵人。”参见“ 骨相 ”。
“骨状”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古籍中的本义
根据唐代文献记载,“骨状”指人的骨骼相貌特征,即“骨相”。如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提到“瞿氏子,骨状非凡格”,康骈《剧谈录》也通过观察骨状判断贵人身份。这一用法强调通过骨骼结构推断命运或身份,属于传统相术范畴。
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形状像骨头”,用于形容物体结构坚硬结实,例如建筑或器物。但该释义未见于古籍,且权威性来源(如沪江词典)未收录此用法,可能为现代语言演变中的衍生义。
使用建议:
骨状(gǔ zhuàng)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事物的形状或特征类似于骨头的形态。
骨状的部首是骨字旁,总共有9个笔画。
骨状一词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作为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具有骨头形状的事物。
繁体字中,骨状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中,骨状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1. 这座建筑的外观骨状,让人联想到恐龙的骨架。
2. 花朵的骨状结构使其更加坚固,能够经受住风雨的侵袭。
骨状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不同的词语,如:骨状结构、骨状物、骨状畸形等。
与骨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骨头状、骨状的。
与骨状意思相反的词语常常是相对的,比如:肉状、软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