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除服的意思、除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除服的解释

(1).谓祥祭之服。古代丧祭,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两周年后的祭礼,称大祥。《礼记·杂记下》:“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 郑玄 注:“除服,谓祥祭之服也。” 孔颖达 疏:“服其除服者,谓母死既葬,后值父应大祥,除服以应祥事,故云服其除服也。”

(2).脱去丧服。谓不再守孝。《史记·刺客列传》:“久之, 聂政 母死,既已葬,除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葬毕,皆除服。”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三:“经王大臣等屡疏,乞既葬除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除服"是汉语中表示丧葬礼制的专有名词,指古代丧礼结束后脱去丧服的仪式。《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子女服丧三年,期满脱去丧服,谓之除服",该仪式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小记》"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的记载。

从礼仪程序来看,除服包含三个阶段:卒哭祭后除首绖、练祭后换练冠、大祥祭后改服素服,最终禫祭后恢复常服。这一过程在《仪礼·士虞礼》中形成完整制度,体现了儒家"丧不过三年"的礼法原则。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强调"除服者,渐有变除之节",说明其具有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

古代除服时间因亲疏关系有别:《唐律疏议》规定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月等不同丧期,宋代朱熹《家礼》则细化为二十七月除服。清代徐乾学《读礼通考》记载,除服时需行祭礼、易吉服,但民间多保留"持服二十七月乃除"的旧俗。

现代汉语中,"除服"一词仍用于民俗学领域,指传统丧葬仪式的终结。该词承载着中华文化"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在《中国民俗大典·丧葬卷》中被列为传统礼仪研究的重要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除服”是中国古代丧礼中的重要仪式,指守孝期满后脱去丧服的行为,具体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1.基本定义

2.时间节点

3.五服制度的差异

4.后续礼仪

5.与“成服”的对比

“除服”是古代丧礼中标志守丧结束的仪式,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其具体实施与五服制度、时间节点紧密相关,需结合历史文献(如《礼记》《三国志》)进一步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按扣儿闇主稗官词柏翎儿邦后被控卑俗别本别浦避烦鬭捷嬖媚抄纸槌牛酾酒澄沙汰砾黩冒读书种子儿嬉扼捥法源寺感逝各执一词官规管彤汗邪浩大横扫千军候伺秽墟俭简及龄积水克宁枯朽袴子连续理鉴龙脑浆蛮会蛮查媚靥蒙特卡洛妙旨魔民默默无声逆夷藕丝判正辟睨青裙缟袂曲技躯壳日滋月益衰叔熟货拓工铁石心肠体骸往行巍峻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