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毫相的意思、白毫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毫相的解释

如来 三十二相之一。佛教传说 世尊 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名“白毫相”。《佛藏经下·了戒品九》:“ 如来 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於百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法华经句解·序品》:“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亦省作“ 白毫 ”。 南朝 梁简文帝 《迦叶佛像铭》:“慧雨自垂,仁风永扇。照耀白毫,半容月面。” 唐 白居易 《画西方帧记》:“白毫大光,应念来感。” 宋 苏轼 《书黁公诗后》诗:“灵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邂逅》:“倘然现白毫,仗诸品圆明照。”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白毫相是佛教中如来三十二种殊胜相貌之一,特指佛陀眉间生有的白色毫毛,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和宗教内涵。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特征 白毫相表现为佛陀眉间的一根白色毫毛,柔软如兜罗绵(一种细软织物),其色雪白,光洁清净。据佛经记载,白毫可伸缩自如,长度可达一丈五尺(约4.5米),右旋宛转如螺旋,末端向上卷收,能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2. 宗教象征

3. 造像表现 在佛教艺术中,白毫相常以眉心圆点形式呈现。早期佛像多用白色,后逐渐演变为红色(如现代常见造像),但仍称“白毫相”。其位置和比例严格遵循《造像量度经》,位于发际下三指处,底盘直径约一指宽。

4. 经典记载 《法华经》《佛藏经》等多次提及白毫相光,如《法华经·序品》载:“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以此光明示现佛法广大。

此相不仅体现佛陀的圆满功德,也成为佛教修行者观想的重要对象,具有宗教实践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白毫相》这个词是指白色的毛发在脸上的表现,一般用来描述人脸的某一部分呈现出明显的白色。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白”和“毛”,其中“白”表示颜色,而“毛”表示毛发。不过根据现代汉字规范化的标准,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应该是“白”和“目”,表示颜色和身体部位。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描述,用来形容人的脸上有一些白色的毛发。由于古时候汉字写法的变迁,现在我们一般使用的是简化字“白毫相”,而在繁体字中,可能会写作“白毫相”。古时候的汉字书写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字形和结构也会有所差异。 下面是几个使用《白毫相》这个词的例句: 1. 她的脸上有着明显的白毫相,很有特点。 2. 那位老人额头上的白毫相伴随着岁月的痕迹,显得格外慈祥。 3. 他细心地观察着镜子里自己脸上的白毫相,发现了岁月带给他的变化。 除了《白毫相》,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扩大词汇的使用范围。例如: 1. “白发丛生”:形容人头发上长满了白色的毛发。 2. “白眉红发”:形容人的眉毛白色,头发呈现红色。 3. “白里透红”:形容脸色红润,有一种透出白色的红色光泽。 此外,与《白毫相》相似的词语有“白发苍苍”、“雪发银丝”,从反义词的角度来看,可以用“黑发亮丽”或“深色头发”相对应。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我会很愿意继续帮助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