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泛区的意思、黄泛区的详细解释
黄泛区的解释
黄河 泛滥区域。一般指1938年6月 河南省 郑州市 附近的 花园口 堤岸遭到破坏后的受灾地区。其时 黄河 水沿 贾鲁河 入 颍河 及 西淝河 注入 淮河 ,淹没 河南 、 安徽 及 江苏 三省所属四十四县。 陈毅 《过黄泛区书所见》诗:“一过 黄 泛区,水茫茫。陷泥过膝及腰腹,人马欲渡川无梁。”
词语分解
- 黄的解释 黄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事情失
专业解析
"黄泛区"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含义的汉语词汇,指历史上因黄河决口、泛滥、改道而造成的洪水长期淹没和泥沙淤积的区域,尤指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后形成的广袤受灾地带。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
成因与核心特征:
- 该词直接源于黄河("黄")的泛滥("泛")。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史上多次决口改道。最典型的指代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滞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人为炸毁黄河大堤,导致黄河水南下夺淮入海,在无堤防约束的情况下于黄淮平原上肆意漫流长达九年(至1947年堵口),形成大面积的黄水泛滥区。
- 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导致土壤严重沙化、盐碱化,良田变为贫瘠的沙荒或沼泽,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和灾害烙印 。
-
地理范围:
- 狭义的"黄泛区"主要指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洪水主要波及的区域,覆盖了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以及江苏省西部的部分县市,总面积一度达数万平方公里,成为近代史上人为导致的最大规模生态灾难区之一 。
- 广义上,也可泛指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如夺淮入海时期)所影响的华北平原及黄淮海平原的广大区域,这些地区的地貌和土壤都深受黄河泥沙沉积影响。
-
社会历史影响:
- "黄泛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1938年的决堤虽延缓了日军进攻,但也造成了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并留下了长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创伤。该区域在洪水退去后成为著名的贫困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人民生活困苦,这种影响持续了数十年 。
- 因此,"黄泛区"一词常与贫困、灾害、生态破坏等负面社会经济状况相关联。
-
现代变迁与治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泛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和改造。通过兴修水利(如修建水库、疏浚河道)、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措施,昔日的沙荒盐碱地逐渐得到改善,部分区域已转变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虽然"黄泛区"的地理标签和历史伤痕仍在,但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已发生显著变化。
"黄泛区"特指因黄河决口泛滥(尤指1938年花园口事件)而被洪水长期淹没、泥沙淤积覆盖,导致土地沙化、盐碱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特定地理区域,主要位于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带。它既是特定历史事件的产物,也是一个长期受黄河水患深刻影响的生态脆弱区符号,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苦难记忆和生态治理历程。
来源参考:
-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相关条目概述黄河历史水患及花园口事件影响)
- 中国国家地理(相关文章论述黄泛区的形成、范围及生态社会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黄泛区是“黄河泛滥区域”的简称,主要指历史上因黄河决堤或改道而形成的受灾区,具体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
一、狭义定义(特指1938年事件)
1938年6月,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进攻,炸毁河南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导致洪水沿贾鲁河、颍河等注入淮河,形成跨越豫、皖、苏三省44县的黄泛区。此次事件直接造成85万人死亡,390万人流离失所,并引发1942年河南大饥荒。电影《一九四二》即以该事件为背景。
二、广义定义
泛指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泛滥的区域,主要涉及豫东(商丘、开封等)、皖北(阜阳、宿州等)、苏北(徐州、淮安等)、鲁西南(菏泽、济宁等)等地。这些地区因长期受黄河泥沙淤积和洪水侵袭,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力低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原官话文化圈。
三、历史影响
- 生态灾难:洪水导致耕地被毁,形成长达8年9个月的沼泽地带。
- 社会动荡:大量灾民逃荒,催生了流民现象和地区偏见。
- 战后重建:1951年国家在河南西华、扶沟建立黄泛区农场,通过治理逐渐恢复生产。
数据补充:据记载,黄河历史上决口1500余次,改道26次,每次改道均形成新的黄泛区。
别人正在浏览...
隘塞暗楼子豹髓卑国本秩碧霞玺不两立不须鞭参谪出师未捷身先死大饽饽诞慢道园大头鱼兜率天短路兑人砝码法门纷郁佛逝国公台惯熟贵贱无二噷喝狐鸣篝中僭易嗟丘金玦衣厖巨鹢老死连笮卖乖面奉鸣枹目睭馁荏逆绅逆向愆亢钳罗铅字齐大非耦乞鞠毬路区区曲章丧祸赏工莎随蛇师室女座树结树同拔异私假肆劫托靠雾绡烟縠憸人小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