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品评画家及其作品的论著。如 南朝 齐 谢赫 有《古画品录》, 唐 李嗣真 有《续画品录》, 明 杨慎 有《画品》。
(2).画的情调境界。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王维 画品妙絶,于山水平远尤工。” 清 松泉老人 《墨缘汇观录·名画序》:“他如 高房山 、 黄子久 、 王吴倪 及 元 末诸公,寄情画道,高妙絶尘,虽其各立堂户,然多发脉 董元 ,故称画品中之神韵高逸者。”《文汇报》1990.5.24:“学生们都把他当作恩师,不只是教他们画艺,还教他们做人应当有的品格。他认为画品和人品不可分割,应该是一致的。”
"画品"在汉语词典学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核心含义,其释义均源自权威典籍和辞书:
一、指绘画作品的品评体系与艺术标准 此为核心义项,源于中国古代书画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绘画品评体系。后世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均沿用"画品"概念,将画家按艺术造诣分为"神、妙、能、逸"等品级。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画的品第、格调"(1990年版,卷七)。
二、指绘画作品的品格与质量等级 引申指画作本身的艺术水准等级。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云:"画品优劣,关乎人品高下",强调作品格调与创作者修养的关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为"绘画作品的品位或等级"(2004年版),如"此卷画品极高,堪称宋画典范"。
三、指画家的艺术品格与道德修养 由品评体系延伸至创作者主体。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提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将"画品"与"人品"直接关联。这一思想被《辞海》收录为"指画家的品格"(第七版),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人格修养维度。
文献依据说明
“画品”一词在艺术领域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这一含义侧重于对绘画作品本身的评价,涵盖技术、艺术表现及审美价值。例如,清代理论家邹一桂在评价西洋画时曾提到“虽工亦匠,不入画品”,即强调技艺之外的艺术境界。现代语境中,画品常用来描述作品的艺术高度,如构图、笔法、意境等综合表现。
此类“画品”是古代艺术批评的重要形式,以著作形式系统评价画家及其作品。例如:
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评王维“画品妙绝”,即指其山水画中“平远”构图所呈现的淡泊超然之境,体现了画品在审美意趣层面的延伸。
“画品”既指具体作品的品质,也指系统的艺术评价理论,两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双重维度。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古画品录》等原著或艺术史相关研究。
安堵如故暗箱操作傲狎霸柄白帝仓杯具标轴不象代职黨魁抵头读数语句槁壤阁鲜功夫拱花搆筑豪品合脊横标后腰荒阙简贤附势解泰诘诛积非成是积箧盈藏阬壍愧勖篮筐雷令流凘龙凤舸罗缨耐苦恼人蟠桃嘉会泮鸮桥代晴昊嶔崎琼枝玉树祛蠹山箐少年老诚舍利蛇医试日事务说解嵩山三阙叹爲观止桃朱术添火停课通欢蜕化变质为底线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