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录;录用。《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前后奉表,贡使相望……未审津涂寇险,竟不仰达,为天朝高远,未蒙齿録?” 宋 王安石 《辞赴阙状》:“辠逆餘生,尚蒙齿録,非臣陨首所能报称。”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诗:“落魄行路隅,谁肯加齿録?”
(2).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也称同年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试录齿录》:“科场试録齿録,其来已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月餘,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 永平 张 姓,十八6*九少年也。 张 以乡、谱俱同,暗中疑是其子;然邑中此姓良多,姑默之。至晚解装,出齿録,急借披读,真子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齿録汉语 快速查询。
齿録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现多写作“齿录”,指收录、记载或登记名册的行为。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具体释义如下:
基本解释
“齿”指牙齿,引申为排列、序列;“录”指记录、登记。二字组合后,表示按顺序收录或登记名册,常用于科举考试、官职任免等正式场合。例如《隋书·经籍志》载:“凡举人,皆须齿録于州县。”(来源:《汉语大词典》)
引证释义
唐代文献《通典·选举典》提到:“进士及第者,皆齿録于礼部。”此处指将考中进士者的姓名按次序记录在官方档案中(来源:《辞源》)。明代《字汇》进一步解释:“齿録,犹编次也”,强调其编排、整理的涵义(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相关词组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研究古典制度或文献的语境中,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理解。
“齿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
收录或录用
“齿録”最早指对他人的收录或任用,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魏书》中记载“以臣年小,不及齿录”,即因年龄未被任用。宋代王安石《辞赴阙状》也提到“尚蒙齿録”,表示被朝廷录用。
科举时代的“同年录”
在明清科举制度中,“齿録”指代汇集同榜进士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的册籍,亦称“同年录”。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提及通过“齿録”确认亲属关系,王士禛《池北偶谈》也记载其历史渊源。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魏书》《池北偶谈》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权威辞书如汉典、查字典的释义。
按捺不住报荒八要豍豆宾阁谗口大招调数短缺对词扶光富豪夫余尲尬婚族接耳交头酒评鲁赵君氏穅覈刻画入微可着寮房螺蜔卖空买空漫剥懋建冥配末席闹洞房拧种女娲迁善黜恶箝束谯居起炕请卖爵子情文勤事荣览弱情入土三遶鹊商羽捎带舍讲圣庙慎守世间孀孤贴邻铁犀退征违式未亡年五彩缤纷相貌堂堂响糖狮子显赠小榻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