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氏的意思、君氏的详细解释
君氏的解释
对诸侯侧室的尊敬。《左传·隐公三年》:“夏, 君氏 卒。 声子 也。” 杨伯峻 注:“国君曰君,君夫人曰小君,‘君氏’者,犹言‘小君氏’,‘氏’亦犹‘母氏’‘舅氏’之义例。”按, 声子 是 鲁隐公 之母, 鲁惠公 的侧室。
词语分解
- 君的解释 君 ū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对对方
- 氏的解释 氏 ì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太史氏。摄氏表。 氏 ī 〔阏( 〔月氏〕见“乶 )氏〕见“阏”。月”。
专业解析
君氏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君氏”为古代汉语复合词,特指国君的母亲(诸侯之母),属尊称。其构成:
- 君:本义为统治者、君主,引申为尊称(如“君子”)。
- 氏:原指氏族、家族,后用于对已婚女性的称谓(如“赵氏”“王氏”)。
组合后,“君氏”专用于宗法制度下对国君母亲的敬称,强调其身份与宗族地位。
二、文献例证
最早见于《左传·隐公三年》:
“夏,君氏卒,声子也。”
此处“君氏”即鲁惠公夫人、鲁隐公生母声子。鲁国史官以“君氏”尊称国君之母,符合周代礼制。
三、礼制背景
周代宗法制度中:
- 国君:称“君”或“公”(如鲁君)。
- 国君正妻:称“夫人”(如“文姜”)。
- 国君之母:因身份高于夫人,故尊为“君氏”,体现“母以子贵”的伦理观。
四、现代辞书收录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
“君氏:古代对国君母亲的尊称。”
该词属历史专称,现代汉语已罕用,仅见于先秦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左传·隐公三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君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区别,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一、对诸侯侧室的尊称
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被提及,尤其以《左传》的记载为核心依据。例如:
- 《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夏,君氏卒。声子也。”这里的“君氏”指鲁隐公之母声子,她是鲁惠公的侧室。杨伯峻注解指出,“君氏”即“小君氏”,类似于“母氏”“舅氏”的称呼方式,是对诸侯侧室的特定尊称。
二、姓氏起源(次要含义)
“君”作为姓氏的起源则与官职、爵位相关:
- 源于官职:西周时期,掌管国君直属郡县的官员称“君令”(后称郡令),其后裔以官职为氏,形成君姓或郡姓。
- 源于爵位:战国时期,“君”是诸侯国封赐的爵位,受封者后代以爵位为姓。
- 少数民族首领: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称“君长”,其后裔亦有以“君”为姓者。
“君氏”的核心含义是对诸侯侧室的尊称,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用法;而作为姓氏则属于另一脉络,与官职、爵位相关。需根据具体文献语境判断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鼇背薄持跋尾别白兵马籍慅扰晨凫乘势尘琐冲衿灯夕点用丢丁咄骂奉觞肤皮潦草福水郭况穴含恨皇子陂焕缛豗蹙江汜解放初浄水瓶金华宴寄书邮蠲罢栲掠老慵乐旨连偶离棹漫乱鸣枹命卿男女有别排钟倩装窃发染神刻骨融泰散装蛇蛭手函耍无赖司令员讨悖桃花盐跳端同狴头焦额烂无如无素霞径相接香曲虓帅小篆谢女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