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圣道的意思、圣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圣道的解释

(1).圣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汉 扬雄 《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 《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参见“ 八正道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圣道”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1. 基本定义

    “圣道”指圣人的学说或思想体系,特指儒家推崇的治国修身之道。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圣道”为“圣人之道”,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例如《论语·子张》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即体现对圣道传承的重视。

  2. 字义溯源

    “圣”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通也”,指智慧通达、德性至高之人;“道”原指道路,引申为规律与真理。二者结合后,“圣道”强调通过圣贤智慧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路径,如《孟子·尽心下》所言“圣人,百世之师也”。

  3. 历史演变

    汉代“独尊儒术”后,“圣道”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代称。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圣道备于周公,明于仲尼”,将圣道与儒家经典体系绑定。明清时期更扩展为包含理学思想的完整哲学系统。

  4. 现代应用

    当代《哲学大辞典》将“圣道”定义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思想”,其内涵涵盖道德修养、政治理想及宇宙认知三重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相关研究指出,圣道精神仍影响着东亚社会的伦理建构。

网络扩展解释

“圣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一、儒家思想中的圣道 指圣人之道,尤其特指孔子所倡导的伦理体系。其核心包含“仁”“礼”等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的结合。例如《庄子·天道》提到“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即圣道推行能使天下归服。汉唐时期,这一概念被扬雄、韩愈等学者推崇,认为圣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二、佛教术语中的圣道 佛教将“圣道”定义为解脱生死烦恼的修行方法,即“四圣谛”(苦、集、灭、道)与“八正道”(正见、正思维等)的合称。如《成实论》提到“修圣道不能尽结,何能离苦”,说明通过实践圣道可断除烦恼。

补充说明:

  1. 与“霸道”对比:儒家圣道主张以德治国,而霸道强调武力统治(如《法言·问明》批判秦朝“不师圣道”)。
  2. 历史演变:唐代韩愈提出“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推动圣道成为儒学复兴的核心概念。

以上内容综合了儒家经典、佛教典籍及历代学者的阐释,具体可参考《庄子》《三国志》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败草白铺稗说琐语罢免班加西备价裨贩丙种射线嬖孽部界重光传帖吹垢索瘢道情颠不剌貂丁动如脱兔堆土風清俯从害碜夯硪好感好模好样恒民弘毅花哄虎戏建除体简缩极劳惊遁噤口羁曲九遐钜公亏空连宗礼待灵帏卖服磨踵灭顶牧民犬牙软弱无力三昧圣奥身章失正霜蕊水犀四禅天探业驼马宛潬现代戏鲜煇小鹢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