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 detail] 充分;完全而往往冗长
详尽地讨论了此事
(1).详审备悉。《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三:“且 三代 之时,百工传氏,孙袭祖业,子受父训,故其利害如此详尽。”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下:“嗣閲文或有舛误,无不详尽其义,笔之卷端。”
(2).详细无遗。 唐 李延寿 《上<南北史>表》:“虽则疏野,远惭先哲,於披求所得,窃谓详尽。”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和叔 所草奏,援古证今,剴切详尽。”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对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更详尽更广阔了。”
(3).犹详情。《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 安老爷 接着问了问,依然不得详尽。”
“详尽”是现代汉语中表意明确的复合词,其核心内涵可从字源、词义、用法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构成 该词由“详”与“尽”两个语素复合而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详”本义为细密周遍的审察(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版),《说文解字》释“尽”为“器中空”,引申为完全无余的状态(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版)。二字叠加强化了全面覆盖的语义特征。
二、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标注其为形容词,定义包含双重指向:①内容层面的“应有尽有,没有遗漏”,如“报告数据详尽”;②行为层面的“彻底完成”,如“详尽调查”(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汉语大词典》特别强调该词在文献考据中的使用规范,要求“引证材料要详备,推论过程要穷尽”(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准则)。
三、语用特征 在语体分布上,该词常见于学术著作(使用频率达0.78‰)、法律文书(0.65‰)等严谨语境,而日常口语使用频率仅0.12‰(数据来源: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语义强度方面,较之近义词“详细”,“详尽”更突出完整性和系统性,如《辞海》在比较词条时指出“详尽强调完整无缺,详细侧重细致入微”(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详尽”是一个形容词,表示内容全面、细致且没有遗漏,强调对事物或信息的完整覆盖和深入解析。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语义构成
应用场景
程度辨析 与近义词相比存在梯度差异:
使用技巧
该词体现了汉语表达中对信息完整性的高标准要求,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显得过于书面化。
襃励碑石柴火钱常愁差异初生之犊不惧虎蹈躧端秀分似复元高绛高襟根絶公规密谏归断豪氂轰嚷华美环伺讲贡监门甲胄纠治絶群拔类开靥可乘之机老婆禅乐而不厌乐书亮煌煌露堂慢动作靡冗能为凝旒啤酒厂扑奔旗档旗警轻沤轻驶穷交鹙鸧屈蠖求伸染铺三洪梢瓜省功石礁踏步不前餹餭土豪拖挂亡厓文科物任无所不谈仙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