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塞北军用的管乐器。 茅盾 《卖豆腐的哨子》:“也不是它那类乎军笳、然而已颇小规模的悲壮的颤音,使我联想到另一方面的烟云似的过去。” 冯至 《海滨》诗:“那边是悲切的军笳,树林蝉声像火焰;波浪把一座太阳,闪化作星光万点。”
“军笳”是一个由“军”和“笳”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两部分分析:
“笳”的定义
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形似笛或号角,常以芦苇、竹管或兽角制成,音色苍凉。汉代起广泛用于北方游牧民族及边塞军队中,被称为“胡笳”,常用于传递信号或营造肃穆氛围(如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即以此乐器为背景)。
“军笳”的延伸含义
在“军笳”中,“军”指代军事场景。因此,“军笳”特指古代军队中使用的笳,可能用于:
由于该词较为古典,现代使用较少,若涉及具体文献语境,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若无明确出处,可理解为“军中使用的笳”或借代“军事号角”。
军笳是指一种军乐器,常用于军队训练、召集、行进等场合。军笳的拆分部首是冖和竹,共有9个笔画。它的出自《说文解字》,是由古代文字合并而成的意符。原本用于指示军队行动的信号,后来演变成乐器。
军笳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简单明了,军指的是军队,而笳则是指这个乐器本身。在繁体字中,军笳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中,军笳通常写作「軍笳」。由于字体演变和规范化的原因,现在的汉字中,大部分都简化成了「军笳」。
以下为军笳在句子中的例句:
军笳声响彻云霄,士兵们迅速集结起来。
听到军笳声,士兵们知道是时候展开行军了。
军队沿着军笳的指引开始进攻。
以下是一些与军笳相关的词汇:
组词:军乐、军号、笳鼓、军乐队
近义词:军号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