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帛加琮的意思、束帛加琮的详细解释
束帛加琮的解释
束帛之上又加瑞玉。古代表示贵重的礼物。《仪礼·聘礼》:“受夫人之聘璋,享玄纁,束帛加琮,皆如初。” 郑玄 注:“君享用璧,夫人用琮,天地配合之象也。”
词语分解
- 束帛的解释 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易·贲》:“束帛戔戔。”《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 汉 郑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 贾公彦 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两端合卷
- 琮的解释 琮 ó 古代一种玉器,外边八角,中间圆形,常用作祭地的礼器。 笔画数:; 部首:王;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束帛加琮是古代中国礼仪中的一种贵重馈赠形式,融合了丝织品与玉器的象征意义,多见于册封、朝聘、祭祀等重大场合。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面释义与构成
- 束帛:指成捆的丝织品(通常五匹为一束),象征财富与地位。《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其中帛为重要礼器。
- 琮:内圆外方的玉制礼器,代表沟通天地、权力正统。《周礼·考工记》明确其形制:“琮琮八方,象地”。
- 加:表示叠加,体现礼仪的隆重性。束帛加琮即“帛礼之上再添玉琮”,属最高规格的赏赐组合。
二、礼仪等级与文化内涵
此礼仅用于天子对诸侯或重臣的赏赐,彰显“以德配玉”的儒家伦理:
- 政治象征:琮的方形喻指大地法则,圆形象征天道,暗喻受赐者需遵天命、守疆土。故宫博物院藏战国玉琮可见其形制之严谨。
- 道德寓意:《礼记·聘义》云:“君子比德于玉”,琮的温润象征仁德,束帛则体现“以财养贤”之道。
- 等级标识:据《仪礼·觐礼》,诸侯朝见天子时,“束帛加琮”仅限公爵,凸显周代“五等爵制”的森严。
三、文献实证与历史用例
- 《周礼·秋官·小行人》:详列“六币”之礼,圭、璋、璧、琮等玉器与帛的组合对应不同身份。
- 甲骨文研究:商代“琮”字已出现于祭祀卜辞(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数据库),印证其礼仪渊源。
- 汉代典制:《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册封诸侯时“授玺绶,加琮帛”,延续周礼传统。
权威参考文献
- 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2014)
- 故宫博物院官网:玉器礼制专题
- 国家图书馆《仪礼》数据库
- 社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
-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 《后汉书》修订本(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束帛加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贵重礼物的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词义
该词指在成捆的丝织品(束帛)之上再添加瑞玉(琮),象征极为贵重的礼物。其中:
- 束帛:古代以五匹帛为一束,常用于聘问、馈赠;
- 琮:一种外方内圆的玉器,是祭祀或礼仪中的重要礼器。
-
出处与典籍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仪礼·聘礼》,记载诸侯国之间聘问时“受夫人之聘璋,享玄纁,束帛加琮”,郑玄注:“君享用璧,夫人用琮,天地配合之象也”。说明其用于体现天地阴阳相合的礼仪观念。
-
象征意义
结合玉与帛的搭配,既代表物质财富(帛),又蕴含精神层面的尊崇(玉),常用于诸侯、贵族间的正式交往,体现等级与礼制。
-
用法与延伸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礼制、文献解读时仍具参考价值。其结构类似“束帛加璧”,但“琮”专指女性或地道的象征,与“璧”(男性或天道)形成对应。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礼仪制度,可参考《仪礼》原文或汉代郑玄的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白鶽表现型并骨察见渊鱼长生不老超级吹万大姜搭桌登盘笛牀抵借对襟敦阜法兰西人风标公子蜂锐负魂芙蓉帐高流根值晧穹后防黄纸接踵而来纪善酒在口头,事在心头硁硁客形酪酸类丑灵宇曼鬋貌合情离南牧疲顿铺敦扑实头迁逐毬寒七驺屈卢攘攘垓垓入彀散衣稍须摄性事人随物赋形贪妒贪苛通运同坐投降王録事遗使违条详洽象外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