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六礼的意思、三书六礼的详细解释
三书六礼的解释
旧时婚礼,男家须具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仪,谓之“六礼”。在纳采、纳征、亲迎时,男家还要备置礼物,以书面致送女家,谓之“三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 侯虎 却不敢怠慢,备了三书六礼,迎娶过来。”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六礼的解释 .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郑玄 注:“乡,乡饮酒、乡射。”《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
专业解析
三书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婚嫁礼仪程序,主要记载于儒家经典和历代礼制文献中,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及其礼仪的规范性。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三书
“三书”指古代婚姻缔结过程中必备的三种正式文书,具有法律与礼仪的双重效力:
- 聘书: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亲并获允诺后,交付的定亲凭证文书,标志婚约初步成立。内容包含男方基本信息、求婚意愿及聘礼清单(参考:《周礼注疏》郑玄注;《仪礼·士昏礼》)。
- 礼书:详细记录纳征(过大礼)环节中所赠聘礼的种类、数量及规格的清单文书,由男方送至女方家,作为聘礼的正式凭证(参考:《礼记·昏义》;宋代《朱子家礼》)。
- 迎书:亲迎之日,男方迎娶新娘时提交的正式文书,证明新娘身份及迎娶流程合乎礼制,是完成婚姻仪式的最终凭证(参考:《唐律疏议·户婚》;《大明会典》)。
二、六礼
“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的六个核心礼仪步骤,源自周代,后为历代沿袭:
- 纳采:男方遣媒人携礼物(通常为雁)至女方家提亲,表达联姻意向(《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 问名:女方允婚后,男方询问女方姓名及生辰八字,用于占卜吉凶(《白虎通义·嫁娶》:“问名者,谓问女名以归卜之也”)。
- 纳吉:男方将双方生辰卜得吉兆后,通知女方并正式定婚(《仪礼·士昏礼》:“纳吉,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
- 纳征(纳币):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婚约至此具有法律约束力(《礼记·昏义》:“纳征者,纳聘财也”)。
- 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后,携礼物征求女方同意(《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 亲迎:新郎亲赴女方家迎娶新娘,完成婚礼仪式(《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三、文化意义
三书六礼体系体现了儒家“重礼明分”的思想,强调婚姻的庄重性、家族联结与社会责任。其程序化的规范不仅保障了婚姻的合法性,也承载了祈福禳灾、宗族延续的文化内涵(参考: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 《仪礼》《礼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
- 《朱子家礼》上海古籍出版社
-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
-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三书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的核心礼仪,形成于西周时期,主要包含两类内容:
一、三书(婚姻文书)
- 聘书:即订婚书,在“纳吉”环节由男方交予女方,正式确立婚约。
- 礼书:详列聘礼清单,包括礼物种类与数量,用于“纳征”(过大礼)环节。
- 迎书:迎娶新娘的正式文书,在“亲迎”环节由男方送至女方家。
二、六礼(婚姻流程)
- 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并赠送象征吉祥的礼物(如大雁,寓意忠贞)。
- 问名:交换双方生辰八字,占卜吉凶,俗称“合八字”。
- 纳吉:若占卜结果为吉兆,男方正式通知女方订婚。
- 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方家,婚约至此不可更改。
- 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并征得女方同意。
- 亲迎:新郎亲自迎接新娘完成婚礼。
现代意义
传统“三书六礼”流程复杂,现代多简化为提亲、订婚、结婚等环节,但其核心——明媒正娶的仪式感仍被部分地区保留。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演变或地域差异,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百称败神暴害摽卖璧采兵阵柴水触殃窵长低湿兜兜裤儿鹗荐恩灵防尘沸鼎废捐负薪救火服妖割治官官相护广裕龟脑寒籁诃佛骂祖鹤厅化为灰烬活话僵局积谷忌害廑身驹光过隙窾缺蜡书萝藦梅腮妙味明远楼南顿北渐爬罗签收窃疾清健秋高气肃日志膳服上弦十二时虫室事适野熟货束尾送盘虽休勿休蜕骸脱售外积晩步武会试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