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高欢的意思、高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高欢的解释

(496-547)东魏大臣。渤海b178(今河北景县)人。曾参加葛荣起义军,后叛降魏。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魏兵权,称大丞相。执东魏朝政十六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他被追尊为神武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王朝的实际奠基者。从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人物词条的角度,其详细含义可概括如下:


一、人物身份与历史定位

  1. 政治身份

    高欢是东魏时期的权臣、军事统帅,官至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封渤海王。他掌控东魏朝政十余年,为后来其子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奠定基础,被追尊为北齐神武帝。

  2. 历史贡献

    他整合六镇鲜卑势力,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军事中心,通过"河阴之变"等事件架空北魏皇权,分裂北魏为东魏、西魏,主导了华北政治格局的重构。


二、语言应用与词义引申

  1. 汉语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高欢"为专有名词,特指"北魏末至东魏权臣,北齐追尊帝"。其名字在文献中常作为北齐政权开创者的象征符号,例如:"高欢据邺,称雄河北。"(《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

  2. 文化语境中的隐喻

    在历史叙事中,"高欢"常与军事谋略、乱世枭雄等概念关联。如成语"高欢置酒"(典出《北齐书》),喻指通过怀柔手段笼络人心,反映其政治智慧。


三、权威典籍记载

  1. 正史记载

    《北齐书·神武纪》详述其生平,称其"深沉有大度,轻财重士",以军功崛起于六镇起义,终成霸业。

  2. 军事思想影响

    高欢提出的"鲜卑汉化分治"策略(即调和胡汉矛盾),被后世视为南北朝民族融合的重要实践,《魏书》《资治通鉴》均对此有评述。


参考文献来源

  1.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2. 《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 《汉语大词典》(第12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4. 《中华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9.
  5.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6.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来源标注为纸质权威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高欢”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历史人物:北齐神武帝高欢

  1. 身份与背景
    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是东魏权臣、北齐王朝的奠基人。因祖父犯罪,家族被迁至鲜卑聚居地,逐渐成为“鲜卑化汉人”。

  2. 生平与功绩

    • 早年参加葛荣起义军,后投降北魏,凭借军事才能和权术掌权。
    • 执掌东魏朝政16年,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控制政权。
    • 调和鲜卑与汉人矛盾,采取平衡政策以巩固统治,例如强调鲜卑人戍边、汉人务农的互补性。
    • 其子高洋建立北齐后,追尊他为神武帝。

二、词语的比喻义

“高欢”在部分语境中被引申为权势显赫、威势强大的象征。例如形容位高权重者,或借古喻今指代掌控局势的核心人物。但需注意,此用法多见于非权威来源的文学化表达,并非主流释义。

补充说明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可参考权威历史典籍或学术资料(如、3、7)。

别人正在浏览...

不早当晩缠麻头续麻尾搀先吃一堑,长一智楚娘祠享从听倅介答鼓大机丹殿吊毛雕楹碧槛觝拒鼎力二滩水电站恶仗发轸干嗌干营高脚杯勾脸故技重演古艺孤竹杭育惚恍结姻径率九纲眷客开涖匡政类攒龙骧麟振慢葬门义蜜课耐受乃文乃武内症虐戾乾旱切齿人清明风情同鱼水秋泉人工流産软瘫沙麻竹升扶奢遮受到收聚首选守遵衰谬外祟象簟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