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萐脯 ”。亦作“ 萐甫 ”。古代传侻中一种表示吉祥的神异的草。《春秋潜潭巴》:“君臣和得,道叶度中,则萐脯生於庖厨。” 汉 班固 《白6*虎通·封禅》:“孝道至则萐莆生庖厨。萐莆者,树名也。其叶大於门扇,不摇自扇,於饮食清凉助供养也。”《宋书·符瑞志下》:“萐甫,一名倚扇,状如蓬,大枝叶小,根根如丝,转而成风,杀蝇。 尧 时生於厨。” 唐 刘禹锡 《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灵芝、萐莆,与百果齐坼。”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萐莆汉语 快速查询。
“萐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如下:
祥瑞象征
萐莆被视为政治清明、孝道至上的象征。据《白虎通·封禅》记载:“孝道至则萐莆生庖厨”,意为当君主施行仁政、百姓遵循孝道时,此草会自然生长于厨房,带来清凉并驱除蚊蝇。
形态描述
其叶片宽大如门扇,可自行摇动生风,帮助食物保鲜,故又名“倚扇”。
别名与异写
不同文献中亦作“萐脯”“萐甫”,如《宋书·符瑞志》称其为“萐甫”,《楚辞》注疏中则与蒲草相关。
萐莆是中华文化中典型的祥瑞符号,融合了古代政治理想(君臣和谐)与伦理观念(孝道),其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道德化解读。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白虎通》等典籍。
萐莆是一个汉字词语,是由古代的部首和笔画组成的。
萐莆的部首是⽊字旁,表示与树木有关,与植物有关的事物。
萐莆的字形由7个笔画组成,分别是横、竖、撇、点、折。
萐莆的来源比较复杂,古代称某个地方的一种植物为「萐莆」,后来才演变成一个字词。
萐莆也可以被写作「蔡浦」,这是它的繁体字形。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有所不同,所以「萐莆」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萐莆」这个词,例如:
1. 这片土地上种了很多萐莆,给人一种绿意盎然的感觉。
2. 古人赞美了这座城市的美丽,如画中的萐莆。
除了「萐莆」,还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
1. 萐莆园:指种植萐莆的园地。
2. 萐莆林:指茂密的萐莆树林。
近义词包括:树木、植物、绿意等。
反义词可能有:水域、石头、建筑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