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听受的意思、听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听受的解释

听从接受。《汉书·艺文志》:“《书》者,古之号令,号令於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以为出言自口,驥騄不追,听受一谬,差以千里。” 唐 韦瓘 《周秦行纪》:“臣家 宛下 ,将归,失道。恐死豺虎,敢托命乞宿。太后幸听受。”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躬行》:“所以贵乎高明直谅之师友,而勇於听受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兄弟有一句临别赠言的话,不知阁下可肯听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听受”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基本释义 “听受”是动词性词组,拼音为tīng shòu,指听取并接受他人的言论、建议或教导。该词强调主动接纳的思维过程,常见于对长辈、上级或权威观点的接纳行为,如《后汉书》中“虚心听受”描述君主接纳谏言的状态。

二、词源分析 该词由“听”与“受”复合构成。“听”在《说文解字》中解作“聆也”,本义为用耳感知声音;“受”在甲骨文中为两手交接器物之形,表接纳传递。二字结合后,词义从物理听觉延伸至心理认同层面,形成“接受性听取”的核心语义。

三、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三类语境:①学术领域指接受理论学说,如“听受师说”;②宗教场景表领受教义,如佛教典籍中“听受妙法”;③职场环境表采纳建议,如《现代汉语应用词典》例句“善于听受不同意见”。

四、近义辨析 与“听从”相比,“听受”更侧重内在认可而非被动服从;较之“接纳”,则凸显经由听觉渠道获取信息的过程。参考《古汉语近义词词典》的辨析,二者在实施路径与情感强度上存在差异。

(主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网络扩展解释

“听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听从接受”,多指对他人意见、命令或教导的接纳和执行。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构成

    • 听:指用耳朵接收声音,引申为“接受、顺从”(提到“言听计从”)。
    • 受:意为“接纳、承受”,如“受教”“受命”。
    • 组合义:二者结合后,强调从听到并理解到最终接受的全过程,常见于对指令、建议的服从。
  2. 文献用例

    • 古代典籍中多用于描述臣民对君命的遵从,如《汉书·艺文志》:“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
    • 南朝梁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也提到“听受一谬,差以千里”,强调接受信息时的严谨性。

二、用法与语境

  1. 适用场景

    • 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如历史文献、政令传达等,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 例:唐代韦瓘《周秦行纪》中“太后幸听受”,表示请求对方接纳自己的请求。
  2.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听从、接纳、信受。
    • 反义:抗拒、违逆、驳回。

三、古今差异


“听受”是一个古汉语常用词,强调从接收信息到内心认同并付诸行动的过程,需结合语境理解其“主动接纳”的深层含义。若需更多古代用例,可参考《汉书》《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对泉百怪千奇暴鳃边邦贬秩逞笔赤神聪明过人大男短角额手庆坊郭跟车光压函谷关寒庖寒姿宏观调控红土唤娇娘幻觉奸吏坚顽交讁芥舟金杯进扑寖益郡门刲刺腊克琅琳利器礼体落可也买结麦争场毛茶面许衲袄衲子尼菴徘徊观望盘郁颇丰乾巴巴器度钦风清魂染鼋认死理升高贪求无厌贪欲无厌统而言之土地祠托情无如显祖荣宗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