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臣纳贡的意思、称臣纳贡的详细解释
称臣纳贡的解释
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
词语分解
- 称臣的解释 自称臣子,接受对方统治,泛指向对方屈服俯首称臣详细解释.犹臣服。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追慕 南越 , 婴齐 入侍,北面称臣,伏听告策。”.谓出任官职。 唐 杜甫 《送惠二归故居》诗
- 纳贡的解释 交纳贡品详细解释.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史记·齐太公世家》:“命 燕君 復修 召公 之政,纳贡於 周 ,如 成 康 之时。”《晋书·潘岳传》:“方今四海会同,九服纳贡。” 清 陈康祺 《
专业解析
“称臣纳贡”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小国或弱国向大国或强国表示臣服,并定期进献贡品,以换取和平或庇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特点。
详细释义:
-
字词本义与引申义:
- 称臣:指小国或地方的统治者向强大的君主或中央王朝自称为臣子,表示政治上的归属和臣服。这不仅是名义上的尊奉,更象征着接受对方的宗主权和统治秩序。
- 纳贡:指臣服的一方按照规定的时间、种类和数量,向宗主国进献本地特产、珍宝、财物等贡品。这是臣服关系在物质上的具体体现,也是维系这种关系的重要纽带。
- 整体含义:将“称臣”与“纳贡”结合,“称臣纳贡”就完整地描述了一种古代国际关系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弱小的政治实体通过承认强大实体的最高权威(称臣)并定期贡献物资(纳贡),来换取自身的安全保障、统治合法性以及通商贸易等权益。
-
历史背景与应用:
该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朝贡体系”或“藩属制度”。在这一体系下:
- 中原王朝(如汉、唐、明、清)通常被视为“天朝上国”,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 周边的国家或边疆民族政权(如历史上的匈奴、突厥、高丽、安南、琉球等)为了获得和平、贸易许可、册封认证(确认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或军事援助,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称臣纳贡”。
- 这种关系并非完全单向的压迫,中原王朝往往秉持“厚往薄来”的原则,回赐给朝贡国的物品价值常常远超其贡品,以彰显天朝恩德,维持体系的稳定。
“称臣纳贡”精准地概括了古代东亚世界一种基于实力差距形成的、以承认宗主权和物质贡献为特征的国际政治秩序。它不仅是弱小方寻求生存的策略,也是强大方构建和维护其主导地位、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方式。该成语至今仍用于形容国家或地区间存在的不平等依附关系。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参看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辞海》中“称臣”、“纳贡”及“朝贡”相关词条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 (参看《现代汉语词典》中“称臣”、“纳贡”词条释义及历史背景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称臣纳贡”是一个古代政治术语,指小国向大国臣服并定期进献贡品,体现从属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语释义
核心含义:旧时指小国迫于政治、军事压力,向大国承认其宗主地位,并通过定期进贡维系关系。
结构解析
- 称臣:表示小国承认大国的统治地位,自居臣属身份。
- 纳贡:指进献财物或特产,如《东周列国志》中汉东小国向大国进贡的记载。
用法与语境
- 历史场景:多用于描述春秋战国、明清等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例如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
- 现代引申:可比喻弱势方对强势方的屈从,如企业竞争中“小公司向行业巨头称臣纳贡”。
相关例证
- 亚述王征服曷舍亚后,后者被迫纳贡(出自《圣经》相关记载)。
- 朝鲜曾向明清两朝称臣纳贡,维持藩属关系。
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俯首称臣、割地求和。
- 反义词:称王称霸、分庭抗礼。
提示: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现代多用于比喻或学术讨论。若需更多例句,可参考《东周列国志》原文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艾发衰容变律佛泥承休炽炎諔诡打花鼓大熊猫碇泊镀铬钢怼恨多元论饿薇凤掖戆头戆脑攻特桂蠹罕漫黑质河尾后帝厚俸怀集画卷夹袄践境假职经销疾声极头麻化久传旧生救转谲略决事开禁髡囚乐亭调莲沼六茎没本钱生意篾丝蜜香内畅逆天违理泮林革音披散气决热暍山高水长上则舍旧谋新设论生虎子神敏秫櫱宛亶围拢先鞭闲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