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宗的意思、民宗的详细解释
民宗的解释
民之宗师。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体睿履正,神监渊邈,道冠民宗,具瞻惟允。”《陈书·周弘正传》:“辞林义府,国老民宗,道映庠门,望高礼阁。”
词语分解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 宗的解释 宗 ō 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祖宗。宗庙。宗祠。 家族:宗法(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制统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宗族。宗室(帝王的宗族)。宗兄。 派别:宗派。禅宗(佛教的一派)。 主要的目的和意图:
专业解析
“民宗”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通常作为“民族”与“宗教”的合称或缩略语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向与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相关的领域。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及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构成
“民宗”由“民族”和“宗教”两个词素组合而成,属偏正式联合结构的合成词:
- “民”:指代“民族”,即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的群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宗”:指代“宗教”,即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包含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体系(《辞海》第7版)。
-
整体含义
特指与民族工作和宗教事务相关的管理、研究及政策范畴,常见于行政机构名称(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或政策文件中。
二、权威来源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虽未单独收录“民宗”词条,但明确“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稳定共同体”,而“宗教”为“社会特殊意识形态”,二者结合构成“民宗”的语义基础 。
-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
指出“民族宗教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等政策领域,“民宗”作为简称为学界和政务实践所通用 。
-
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
官方文件将“民族宗教事务”并列表述(如第四条),印证“民宗”作为行政术语的合法性,指向对民族与宗教交叉事务的统筹管理 。
三、使用场景与实例
- 行政机构: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国家宗教事务局”合并为“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18年机构改革),简称“民宗委”。
- 政策语境:如“民宗工作”“民宗政策”,强调民族平等与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
- 学术研究:在社会学、政治学领域用于指代民族关系与宗教文化的交叉研究。
四、语义延伸
在特定语境中,“民宗”可能衍生以下含义:
- 民族宗教:指某些民族特有的信仰体系(如藏族苯教、回族伊斯兰教)。
- 文化符号:象征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治理模式(如“民宗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 国务院. 《宗教事务条例》. 2018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民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古典文献中的含义
指“民之宗师”,即德高望重、被民众尊崇的领袖或楷模。例如:
- 南朝梁代任昉在《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称“道冠民宗”,意为某人的德行成为民众的典范。
- 《陈书·周弘正传》用“国老民宗”形容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二、现代语境中的含义
作为“民族宗教”的合成词,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各民族与宗教事务,常见于政府机构名称。例如:
- 政府设立的“民宗局”(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协调民族关系、管理宗教活动。
- 强调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补充说明
- 构词解析:“民”指人民、民众(如“国泰民安”),“宗”本义为宗庙,引申为尊崇或派别(如“宗教”“宗族”)。
- 实际应用:现代用法更偏向机构职能,而古典用法侧重道德领袖的象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机构职能,可参考相关历史典籍或政府公开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
犴狴板铺剥乱悲愿嗔责传留村钱大喇喇导向倒牙迭口斗争封包归类豪纤护调蕉农角先生蛟子家赀惊睡金天氏九圣挤洗榘度连珠合璧黎刀礼器楼鼓伦脊螺填鬘饰杪忽命吏配缗签字欺蠹清森穷则思变曲踊屈笮认亏冗秽荣慕上平事必躬亲四穷贪得无厌昙花掏换踏踏实实恬敏调拨铁刃顽弊尾櫜威尊武政香瓜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