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漂樐 ”。亦作“ 漂卤 ”。谓血流浮起大盾牌。形容杀伤极多。《战国策·中山策》:“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秦 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覆尸百万,流血漂櫓。”櫓,一本作“ 樐 ”。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元戎启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樐。”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或流血漂櫓,积尸筑京;或坑降万计,析骸易子。” 章炳麟 《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特以神武不杀,哀者能胜,故无取乎漂櫓成渠耳。”
“漂橹”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来源区分:
指战争中伤亡惨烈,血流成河,字面意思是“血水漂浮起盾牌”,属于夸张修辞。
词义来源:
用法特点: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突出战争的残酷性,属于书面化表达。
指人的思想或行为随波逐流、缺乏主见,属比喻用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过秦论》《战国策》等原文。
漂橹(piāo l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漂(氵字旁)和橹(木字旁)。漂橹的总笔画数为15画,其中,漂有8画,橹有7画。
漂橹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渔民和船夫文化。漂指的是漂浮、飘动的意思,橹则是船桨的意思。因此,漂橹的本义指的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桨或者橹木。这个词语早已消失在现代口语中,只仅仅留存在文言文和古代文献中。
在繁体字中,“漂橹”的写法与简体字大致相同,只是繁体字中的“橹”字写作“櫓”。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如今不同,其中,“漂”字在金文、篆书、隶书等古代字体中的形态和现代字体有所差异,但基本上还可辨认。而“橹”字在古代写法中也有一些变化,但整体结构和现代字体差别不大。
例句:
1. 他手持漂橹,独自漂流在大海上。
2. 渔民们紧握漂橹,驾着小船在江面上垂钓。
组词:
- 漂流:指水流将船只或者其他物体随波逐流。
- 橹木:指船上用来划动并控制航向的桨。
近义词:
- 船桨 - 船橹 - 船棹
反义词:
- 固定 - 静止 - 不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