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newborn baby;an infant]∶刚生的婴儿
(2) [the people]∶人民
(1).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孔颖达 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汉书·贾谊传》:“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颜师古 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髮,其色赤。”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槎庵小乘》:“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
(2).比喻百姓,人民。《汉书·循吏传·龚遂》:“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宋 胡铨 《上高宗封事》:“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 泰山 乔狱,忽然崩摧。斯文何托,赤子畴依?”
赤子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
指初生的婴儿,强调其肌肤呈赤红色且纯净无瑕的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赤子即新生儿,因婴儿皮肤偏红而得名。
《辞海》:赤子,初生之婴儿,其体赤色,故称。
象征纯洁与天真
因婴儿未经世俗沾染,引申为心地纯净、毫无杂念之人。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意指德行高尚者能保有婴儿般的纯真本性。
《汉语大词典》:赤子之心,形容人纯洁善良如初生婴儿。
指代子民与国家归属
古代将百姓喻为君王的“赤子”,强调其需被爱护,后扩展为对祖国的忠诚与归属感。
《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此处“赤子”即指百姓。
现代用例:如“海外赤子”指侨居国外仍心系祖国的同胞。
参考资料:
“赤子”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初生婴儿
原指刚出生的婴儿,因新生儿皮肤呈赤红色而得名。如《汉书·贾谊传》记载“赤子”即“新生未有眉髮”的婴儿。
词源依据
源自《尚书·康诰》“若保赤子”,孔颖达疏注“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说明其本义与婴儿特征直接相关。
象征纯洁与忠诚
引申为“赤子之心”,比喻如婴儿般纯洁善良的品质。如《孟子·离娄下》提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后常用于形容对祖国的忠诚,如“海外赤子”。
代指百姓或人民
古代文献中常以“赤子”指代民众,如《汉书·循吏传》中“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体现统治者对子民的称谓。
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提及“15-30岁年龄段”的释义缺乏文献支持,建议以传统解释为准。
半纸裱褙铺补税长班持兵挫动德雷克海峡雕饬番窠倒臼返视内照飞黄告聘歌呗寡婶诡寄过五关邯郸郭公号火赫昈昈和邱怀危毁膳浑倌火者讲宗教书旧曲峻险诳乱苦恼子困笃腊飨林子巃嵸绿洲忙不迭慢迹马文模棱首频仍七长八短起誓屈求人经肉马赛珍珠善人石君宝施散天戒听天安命徒子徒孙汙真祥日灺泪写述斜月细侯稀阔西泠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