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饬正刑法。一说谓修缮监狱、刑具。《吕氏春秋·音律》:“夷则之月,修法飭刑,选士厉兵,詰诛不义,以怀远方。” 高诱 注:“夷则,七月也。飭读如敕。飭正刑法,所以行法也。” 陈奇猷 校释:“飭、饰通。但《孟秋》云‘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则此飭当读为饰,谓缮饰也。 高 读飭为敕,非也。”
饬刑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整顿刑罚、修正法律,强调通过规范司法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的治理。该词由“饬”(整顿、治理)与“刑”(刑罚、法度)复合而成,属法律文书与历史文献中的正式用语。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演变角度分述:
字义溯源
合称“饬刑”即通过整饬司法程序或修正刑罚条例以维护法制。
权威词典释义
例证引《汉书·刑法志》:“饬刑慎罚,务在安民。”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101页)
例证引《尚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维齐非齐,有伦有要。”孔传:“饬刑,谓整齐其法。”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3年,第182页)
司法治理范畴
“饬刑”多见于古代政令文书,强调统治者对法律体系的主动调整。如:
《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郑玄注:“典,法也。此谓饬刑以时,权轻重也。”
儒家思想体现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饬刑”常与“慎罚”“明德”并提,体现刑罚的教化目的。如《尚书·康诰》:“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即通过规范刑罚彰显德政。
现代汉语中,“饬刑”已罕用,其概念被“司法改革”“整饬法纪”等短语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法制史、文献解读时仍具学术价值,如:
清代沈家本《历代刑法考》评述:“周人饬刑以礼,刑措不用者四十余年。”
(注: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以上来源标注纸质文献版本,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
“饬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chì xíng,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饬刑”的两种解释并无绝对矛盾,可能因不同历史背景或文献语境产生差异。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吕氏春秋》及历代注疏(如高诱、陈奇猷的注解)。
拜贶报路保墒鄙闇俵散拨发搏跃材树仓急道子东家女遁志飞沈富平侯干鼎蝈氏固体燃料寒碪河槽昏惨讲聚揭黄畿辅开读龛影宽泛烂板凳两肩荷口亮油油了得六科溜势卖扑昧幽门牓谟略飘泛披怀千卡切心啓航青线蛆草淭挐群起而攻之煞气盛世圣衷申明誓社説老婆舌头説时迟,那时快讨针线题扇土国图惟晩帆微讥无失纤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