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的心意。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过王浚墓>》:“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偶读 冯益都 相公集,有《弔明季杨左二公》诗云:‘忠魂莫再伤寃抑,今日犹能厪圣衷。’”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高起潜 在密奏中提到这样一句:‘闻东虏仍有议和诚意。倘此事能成,或可救目前一时之急。国事如此,惟乞皇爷圣衷独断。’”
“圣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帝王的心意或想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圣衷”由“圣”(指帝王、天子)和“衷”(内心、心意)组成,字面意思是“天子的内心”,引申为帝王的意志、决策或情感。例如唐代张九龄的诗句“流名感圣衷”,即通过功绩感动帝王的心意。
字义分解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于描述臣子对帝王心意的揣摩或回应。例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提到“忠魂莫再伤寃抑,今日犹能厪圣衷”,强调对帝王意志的尊重。
现代适用性
“圣衷”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历史或古典文学的场景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唐代张九龄、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
《圣衷》是一个成语,意为高尚的内心思想。
《圣衷》一词由「乖」、「心」、「攵」组成。其中「乖」是上面的部首,它包括五划;「心」是中间的部首,它包括四划;「攵」是下面的部首,它包括四划。
《圣衷》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的一则故事中。故事讲述了鲁文公的一个贤臣,他在日常事务中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内心思想,从而取得了众人的尊重和赞赏。
《圣衷》的繁体字为「聖衷」。
在古代汉字中,「乖」的上部分是「一」,下部分是「土」,总共有八画;「攵」是「又」的变体,总共有十一画。
他坚守着自己的《圣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屈服。
圣人、圣洁、圣明、衷心、衷爱
高尚、崇高、纯真、清白
邪恶、卑劣、庸俗、不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