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errible]∶用于句末,常跟在“还”字后面,表示情况严重
如何了得
(2) [able;capable]∶能干;有本事
正思想大郎了得
(3) [settle]∶了却,了结
恐你此行未必了得事也!
(4) [understand;know]∶懂得
未曾了得
了得些刀枪
(1).领悟,理解。 唐 司空图 《偶书》诗之一:“情知了得未如僧,客处高楼莫强登。”《朱子语类》卷八:“大凡学者,无有径截一路,可以教他了得。”《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 五戒 禪师﹞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禪宗释教,如法了得,参禪访道。”
(2).了不起,本领高强。 唐 李山甫 《游侠儿》诗:“ 荆軻 只为閒言语,不与 燕丹 了得人。”《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知寨 十分英勇了得。”《西游记》第九七回:“大哥是个了得的。向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6*贼?”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我们﹞有着具有高度阶级觉悟的、和革命前辈一样英雄了得的新战士。”
(3).办理好,办得了。《朱子全书·论语六》:“自家徒能临大节而不可夺,却不能了得他事。”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生命的价值--七毛钱》:“七毛钱了得什么急事!”
(4).完成;了结。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某自謫居以来,可了得《易传》九卷,《论语》五卷。”《西游记》第四四回:“那些和尚,乃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要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了得哩。怎麼説都放了。”《说唐》第二九回:“我当初怀孕的时节,曾许 武当山 香愿,日远事忙,未曾了得。”
(5).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严重,多跟在“还”字的后面。《红楼梦》第五十回:“这还了得!他(画图)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老残游记》第五回:“你这东西謡言惑众,还了得吗?”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小声点儿! 孙师傅 !教他们听见还了得!” 冰心 《斯人独憔悴》:“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了得汉语 快速查询。
了得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形容才能或本领出众
指人的能力、技艺超群,含赞叹或惊讶的语气。例如:“他自幼习武,一身功夫着实了得。”此用法常见于口语和文学描述,强调对能力的肯定(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亦指出,“了得”可表“能干、厉害”,如《水浒传》中“林冲枪棒了得”。
表示事态严重或难以应付
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例如:“若此事泄露,后果怎生得了?”此处“了得”与“了不得”同义,突显对事态发展的担忧(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补充,此类用法常见于近代白话小说,如《红楼梦》中“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用作动词,表“了结、解决”
古汉语中,“了得”可作动词,指处理完毕或达成结果。例如宋代《朱子语类》载:“须是自下一番工夫,彻底了得此事。”此义项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文献(引自《辞源》修订本)。
以上解析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及《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等权威辞书,释义覆盖古今用法,例证兼顾经典性与通俗性。
“了得”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核心解释及用法:
表示情况严重(多见于句末,常与“还”连用)
用于惊讶、反问或责备语气,强调事态严重或难以收拾。
例句:
形容能力或成就突出
指人或事物非常出色、厉害,常见于早期白话或现代褒义表达。
例句:
表示了结或完成(古义,现代较少用)
指解决、办妥某事,如“恐你此行未必了得事也!”()。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权威出处,可参考《水浒传》《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
白虹裁月镂云策动策錣朝端蹉过电码低低切切叠漏惇叙发彩樊川翁风景线灨石稾芼共契工艺品钩佩管纱谷口隐后成花名册焕燿蝴蝶会回疆节欲敬陈管见九暑倨固口米口诵辽东归鹤凌踔令慧骡马茫茫苦海慢声慢气明珠投暗内膳能无年假拗体平地起雷羣情认脚软缠善念珊珊来迟石幢失侣儵然疏香司法陶范铁掀土怪鼍窟外祸危急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