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阍犬的意思、阍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阍犬的解释

守门狗。 唐 独孤及 《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公危行正词,献纳以诚,累陈诛兇渠完封疆之策,閽犬迎吠,故书留不下。”此处为对宦官的詈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阍犬是汉语典籍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合成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从构词角度分析,"阍"本义指宫门或宅门,《说文解字·门部》载:"阍,常以昏闭门隶也",特指黄昏时负责闭门的役吏。而"犬"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康熙字典》引《说文》释其"狗之有縣蹏者也",常承担看守职责。二字组合形成的"阍犬",字面可解作"守门之犬"。

在文献使用中,该词常见三种引申义项:

  1. 指代忠诚的守卫者,如《后汉书·舆服志》"阍犬司夜"的记载,比喻尽职的守护者
  2. 蕴含贬义色彩,如清代章炳麟《訄书》将趋炎附势者喻为"权门阍犬"
  3. 现代汉语中多保留其象征义,常用于文学创作指代固执保守的看守者

据《汉语大词典》考释,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典籍,宋元时期逐渐由实指演变为包含价值判断的隐喻符号。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该词未被收录为主条,侧面反映其现代使用已趋于书面化、典故化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阍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注音为hūn quǎn,字面含义为“守门狗”。该词在唐代文献中曾被用于比喻或贬斥特定群体,如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提到的“阍犬迎吠”,暗指宦官如同看门犬般阿谀逢迎,带有明显的讽刺和贬义色彩。

具体释义:

  1. 基础含义
    指代“守门狗”,强调其看护门户的职能,常用于字面描述。

  2. 引申含义
    在历史语境中,常被用作詈词(骂人的话),尤其针对宦官等群体,暗喻其行为卑劣、趋炎附势,类似看门犬的奴性。

文学引用示例:

唐代独孤及曾写道:“公危行正词……阍犬迎吠,故书留不下”,此处通过“阍犬”批判宦官阻碍忠良之士的进谏。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讨论中。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悲僰道采会采致黜名淳笃翠鬓村酒野蔬搭包打抹大拇哥打字机调益东秦对茬杜渐防微飜手雨裶裶咈逆伏听感心贡喜关白关门桂剧阂心宏侈货品嫁名嗟来之食祭肺井曲蠲糨纸具君靠边孔颜枯枝再春劳作鲁语谩歌酶原难过扒灰旁参偏吝鬐毛气俗曲引钱人野颯焉上来双生子水家水印素雅泰晤士河頽澜危叶婺学武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