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宣公十五年》:“初,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 辅氏 之役, 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 。 杜回 躓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后遂以“酬魏颗”为报恩的典实。 宋 苏轼 《送蔡冠卿知饶州》诗:“知君决狱有阴功,他日老人酬 魏颗 。”
“酬魏颗”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酬魏颗”指回报他人的恩情或帮助,强调受恩者心怀感激并付诸行动。该成语由“酬”(报答)、“魏”(姓氏,指魏颗)、“颗”(象征珍贵的情义)三字组成。
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的“结草报恩”故事:
该成语不仅体现个人报恩,还隐含善行终有善报的哲理,鼓励人们遵从道义而非盲从权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查阅《左传》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酬魏颗》(chóu wèi kē)是一个成语,意为回报魏颗。这个成语形容某人对别人的好处回报,感恩的心态。
《酬魏颗》是由“酉”、“鬼”、“龙”、“页”、“木”五个部首组成,共计20个笔画。
《酬魏颗》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唐醯有称于天下者,魏颗为之酬,礼贤下士。”意思是唐醯受到众人的称赞,魏颗对他表示回报,表达了对人才和道义的尊重与回报。
《酬魏顆》是《酬魏颗》的繁体字。
在古代,人们写成语《酬魏颗》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字形和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意义和用法没有改变。
他毕业后在公司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为了回报帮助过他的老师,他坚持每年捐赠一部分收入,真可谓是酬魏颗。
感激、报答、酬谢、回报、报恩
酬谢、报答、报恩
忘恩负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