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桓滞留。《宋书·吴喜传》:“西难既殄,便应还朝,而解故槃停,託云扞 蜀 。实由货易交关,事未回展。”
“槃停”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pán tí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指事物停滞不前、没有进展的状态,也可形容人踌躇不前或盘桓滞留。
字词构成
语境用法
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因某种原因无法推进,如《宋书·吴喜传》中提到:“西难既殄,便应还朝,而解故槃停,托云扞蜀。” 这里指吴喜在完成任务后故意滞留不归,借故拖延。
近义关联
与“踌躇不前”“盘桓滞留”等词义相近,但更侧重因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的停滞。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宋书》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释义。
《槃停》(pán tíng)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小船汀上停靠。在古代,人们使用小船来进行水上交通,当小船停靠在汀上时,就可以称之为“槃停”。
《槃停》包含了木部(木)和另一个部首,用于形声字,表示与船相关。它的总笔画数是12。
《槃停》是一个古代汉字,其源自《尔雅·釋詁篇》。在这部古代字典中,它被解释为“槃。”,意为小船停靠。后来,汉字演变为现在的《槃停》。
《槃停》的繁体字是「盤停」。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槃停》的古汉字写法是「槃」。
1. 小船在岸边槃停的时候,他慢慢地下了船。
2. 天色渐晚,小渔村的小船开始陆续槃停在河边。
槃停没有特定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词汇。
槃停的近义词可以是“岸泊”、“汀岸”等,它们都表示小船停靠在岸边。
槃停的反义词可以是“航行”、“起航”等,它们表示小船离开岸边继续航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