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伴食刺史的意思、伴食刺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伴食刺史的解释

五代 时为安置近臣而设的职官名号。《新五代史·晋臣传·景延广》:“﹝ 延广 ﹞又进帛五千匹,……请赐从官,自皇弟 重睿 ,下至伴食刺史、 重睿 从者,各有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伴食刺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用于形容那些徒有虚名、不掌实权或无所作为的地方长官(刺史)。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官职的虚衔性质与实际职权的缺失。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用法特征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伴食":原指陪侍他人进食,后引申为虚居职位、无所事事之意。典故源于《旧唐书·卢怀慎传》,卢怀慎与姚崇同任宰相,自认才能不及,故凡事推让,时人讥为"伴食宰相"。
    • "刺史":汉唐时期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军政大权。唐代中期后,部分刺史职权被节度使架空,渐成虚职。
  2. 整体词义

    "伴食刺史"特指唐代中后期至五代时期,仅有刺史头衔而无实际管辖权的官员。他们多因勋爵、恩宠或安置闲散人员而授职,不赴任或赴任后无实权,仅享俸禄而无作为。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渊源

  1. 唐代官职演变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兼领刺史职权,实际控制地方军政。朝廷为安置功臣、宗室或平衡势力,常授予"刺史"衔以示荣宠,实则剥夺其治权,形成"使职差遣"制度下的虚衔化现象。

  2. 典型例证

    • 《新唐书·百官志》载,中唐后刺史"虽有节度、观察等使居中统御,刺史皆失其职"。
    •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常以"刺史"名号笼络归降将领,实则剥夺兵权,如后唐庄宗以"伴食刺史"安置降将(《资治通鉴·后唐纪》)。

三、用法特征

  1. 语境指向

    多用于史书、笔记中,批判官职虚设或官员尸位素餐,如:

    "此所谓伴食刺史,坐糜廪禄而不知州事。"

    (《文献通考·职官考》)

  2. 引申含义

    现代可泛指任何有名无实、缺乏实际职权的领导职务,含强烈贬义,强调形式主义与资源浪费。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义:"指挂名充数、不理政事的刺史。"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

    查看词条(需订阅访问)

  2.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

    解析:"唐后期节度使辖下刺史多无实权,仅享俸禄,称'伴食刺史'。"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3. 《旧唐书·职官志》

    记载:"节度使擅州郡之务,刺史唯署名而已。"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在线阅读


五、现代引申与启示

该词生动反映了古代职官制度中的权责分离问题,对当代管理亦有警示意义:避免机构虚设、权责不清,确保职位与职能相匹配,防止"伴食"现象滋生官僚主义。

(注:部分古籍原文链接需通过专业数据库访问,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提供公开版本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伴食刺史”是五代时期(907-960年)为安置近臣而设立的虚职官名,其核心特点在于“伴食”二字,即享受俸禄而无实际职权的象征性职位。

具体释义与背景

  1. 词源与职能
    该词源自《新五代史·晋臣传·景延广》,记载景延广曾向皇帝进献财物时,特别提及需赏赐“伴食刺史”等虚职官员。这类官职不参与地方治理,仅作为荣誉头衔或政治安抚手段存在。

  2. 历史背景
    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常通过虚设官职来平衡权力或笼络亲信。刺史原本是汉代至唐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官职(掌一州军政大权),但“伴食刺史”已剥离实际职能,仅保留名号与俸禄。

  3. 延伸理解
    “伴食”一词源于唐代“伴食宰相”(指不干实事的宰相),后衍生为对虚职的讽刺性称呼。“伴食刺史”可视为这一概念的官职化体现,反映了五代时期官僚体系臃肿的现象。

参考案例

《新五代史》记载,后晋景延广在分配赏赐时,将“伴食刺史”与皇弟重睿的随从并列,说明此类官职地位较低且多为近臣挂名。

别人正在浏览...

拜客辈作跸道宾筵补天手不栉测探触陷登临短褐督视独运负课改物盖屋钩头乖伪官断官婿孤僻骇闻汗褟浩滂坏醋黄鹄黄金颡蕙色互训屐屩羁离金藟珂声雷轮轮人颅腔履洽美女簪花娩后庙学目成心许穆穆纯纯屏气不息钱垜赇官若邪深奸巨猾蜃珧食櫑施炮四门铁窗风味体质吐辉无穷无尽下工乡贡香帐显花植物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