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新唐书·选举志上》:“ 唐 制,取士之科,多因 隋 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举。”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统序科第》:“自 武德 辛巳岁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於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 唐 贡士之始也。”
(2).指由州县选送。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缘今年举期已近,伏请去上都五百里内,特许非时收补;其五百里外,且任乡贡。”《新唐书·锺传传》:“ 广明 后,州县不乡贡,惟 传 岁荐士,行乡饮酒礼。”
(3).指乡试。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黄希声》:“ 黄鐸 字 希声 , 永乐 中乡贡举人。” 清 方文 《送姚彦昭还里兼怀陈二如都下》诗:“才高转不得科第,同时乡贡良可哀。”
乡贡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指唐代及以后由州县选拔推荐、未经官方学馆培养的士子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群体。以下是详细解析:
乡贡是相对于“生徒”(官办学馆学生)的考生来源,指未进入中央或地方学馆读书的士人。他们需先通过州县组织的考试,合格后由地方官府推荐至尚书省参加全国科举考试,类似于“自学后经地方选拔参加统考”。
唐代以后,“乡贡”一词有时也代指乡试(明清科举第一级考试),但核心含义仍围绕“地方选拔”展开。
以上内容综合自唐代史料《新唐书·选举志》、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等文献记载,以及现代学者对科举制度的研究。
《乡贡》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古代社会中各个乡村向政府上缴的贡品或贡物。
《乡贡》的拆分部首是乡(乚)和贡(贝),它们分别属于乡部首和贝部首。乡部首通常指与乡村相关的事物,贝部首通常指与财物相关的事物。
《乡贡》的总笔画数是8画,其中乡部首的笔画数是3画,贝部首的笔画数是5画。
《乡贡》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行政制度。它代表着乡村向中央政府贡献物品或物资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乡贡》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而对于《乡贡》来说,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它的写法也是比较接近现代汉字的。
1. 在古代,每个乡贡都需要定期向皇帝纳贡。
2. 乡贡是乡民们对中央政府的一种贡献和表达敬意的方式。
与《乡贡》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 乡村:指乡镇或农村地区
- 贡品:指作为贡物所提供的物品
- 赋税:指国家对人民征收的税款
- 供奉:指向神佛或祖先献上香烛、食品等的行为
- 贡献:指为集体或公共事业做出的贡献
- 纳贡:指向上级或政府交纳贡品或税款
与《乡贡》的近义词有:
- 乡税:与《乡贡》的意思相似,指乡村向政府缴纳的税款
- 乡赋:与《乡贡》的意思相似,指乡村向政府纳贡的赋税
与《乡贡》的反义词有:
- 获赏:指得到奖励或报酬的行为,与向上级献贡相反
- 缴税:指向政府或上级机构交纳税款的行为,与向上级献贡相反
阿赖耶识白醭仓厫畅惬吹沙春翘道津道真大丫头点呈东山起忿速耗误后秦黄杜鹃隳节败名魂精豁辣辣解祟金匮旧荜纪限激枭骏蹄军统俊喆阬谷磊瑰不覉麟角凤觜莅止癃老龙翔凤跃鸾鹥描黛描花明幽侔迹嬭嬭内贸槃郁爬山虎秋旸齐纨气嘘嘘劝饬三木楼訾生拉硬拽生禽侍读学士顺声驷黄四失团粉退表僞经尉史五吏五尚线春象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