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大地。 汉 蔡邕 《明堂月令论》:“圜盖方载,六九之道也。” 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序》:“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旧唐书·礼仪志二》:“﹝明堂﹞上法圆清,下仪方载,契阴阳之至数,叶交泰之贞符。”
(2).四方之事。《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访国美於旧史,考方载於往牒。” 李善 注:“方载,四方之事。”
方载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结构的书面语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一、地理空间概念(《汉语大词典》第7版) 指代“四方所承载的大地”,属古代文献中的地理范畴表述。该用法可追溯至《汉书·礼乐志》:“爰熙紫坛,思求厥路。恭承禋祀,方载翼翼。”此处“方载”与“翼翼”连用,表达对天地祭祀的庄重态度。
二、道教文化术语(《道教大辞典》) 在道教文献中特指承载道法的器物或载体,如《云笈七签》卷五十六载:“金简玉字,方载玄文。”此处“方载”隐喻道经书册作为传承教义的核心介质。该用法体现了道教“以器载道”的哲学思想,与当代“文化载体”概念存在语义关联性。
需注意该词属于生僻古语词,现代汉语口语及常规文本中已鲜少使用。
“方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指代大地
源于“天圆地方”的古代宇宙观,其中“方”象征大地形态(方形),“载”意为承载。
例:汉蔡邕《明堂月令论》提到“圜盖方载,六九之道也”, 即用“方载”指代大地;《旧唐书》中也有“下仪方载”的表述。
引申为四方之事
指与地域、国家相关的广泛事务。如《文选·颜延之》中“考方载於往牒”,李善注“方载,四方之事”。
该词兼具地理与事务的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更详细的古籍引证,可参考《明堂月令论》《旧唐书·礼仪志》等原文。
别真笔墨官司驳问材雄德茂颤音伧儿喘吓赐戟蹈矩大盆地罚典甘蔗棍晷漏汉族鹤背隳放讳迹火老骄侵看家款头两禁灵笤邻座留储浏如俚谣卵与石斗赂贿鹿塞马禁么道面熟描状迷着目击者囊笥逆竖农事判决鬅头垢面平渐前迈融显色宠山阁沙涨绳愆升中石碽师说斯洛文尼亚人死色腾辨拖船乌获无性咸水湖嫌责邪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