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放勋 ”。
亦作“ 放勛 ”。帝 尧 名。《书·尧典》:“曰若稽古, 帝尧 曰 放勋 。”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 放勋 , 尧 名。” 蔡沉 集传:“放,至也……勋,功也。言 尧 之功大而无所不至也。”《史记·五帝本纪》:“帝 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唐 皮日休 《河桥赋》:“迨乎 放勛 之世, 重华 之年,其水怀山,其波浸天。” 明 张居正 《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开泰运,恢帝紘,视 放勋 有光焉。” 章炳麟 《哀韩赋》:“惟 放勋 之焦嶢兮,四凶终其天禄。”
“放勋”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含义
“放勋”是上古帝王尧的名字,见于《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例如《书·尧典》记载:“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注:“放勋,尧名”。
词义解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放纵、不加以约束”。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用,需谨慎参考。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优先采用历史人物名称的解释。
《放勋》是一个常用于文学创作的词语,它指的是把英勇、豪情等个性放出、释放出来的意思。这个词多用于描写人物或情节的特征,常常代表着某个人物或事件的魅力与激情。
《放勋》这个词由“放”字和“勋”字组成。
“放”的部首是“放”,它是一个独体部首,表示该部首在字中独立存在。
“放”的笔画数为5画。
“勋”的部首是“力”,它是一个左右结构部首,表示该部首在字中左右相对结构起叠加作用。
“勋”的笔画数为7画。
《放勋》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模糊,它可能出自古代文人笔耕不辍的创作过程中,用于表达对于英勇、豪情等特征的崇拜和讴歌。
《放勋》这个词的繁体字为“放勛”。
古代汉字对于《放勋》这个词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放”字在古代常以“方”字作为它的旁边,而“勋”字在古代则常与“勹”组合写作“㔾”。
他的行动彰显出了放勋的精神,激励着周围的人们。
他是一位具有放勋气质的领导者,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
放肆、解放、放纵、勋章。
豪放、儿女、英勇。
拘束、收敛、羞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