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庄子·人间世》:“ 匠石 之齐,至於 曲辕 ,见櫟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北周 庾信 《奉和法筵应诏》:“覊臣从散木,何以预中天?” 唐 戴叔伦 《酬赠张众甫》诗:“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二:“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散木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不成材的树木,后引申为无用之人或自谦之词。以下从词源、典故及文化内涵分述:
“散木”字面指木质松散、无法用于工匠制作的树木。
《庄子·人间世》最早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是不材之木也。”此处强调其“不中绳墨”的特性,即不符合木工取材标准。
该词因《庄子》中“匠石与栎社树”的寓言广为人知:
匠石见栎社树,曰:“散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评价栎社树为“散木”,正因其无用,反而避开砍伐得以长寿)
庄子借此提出“无用之用” 的哲学观:
古代文人常以“散木”自喻,如白居易诗云:“顾我散质材,无用亦自安。”表达淡泊名利的姿态。
成为道家“顺应自然”“守拙全真”理念的象征,与“散人”“散民”等词同源(如陆龟蒙自称“散人”)。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归纳为:
散木:名词
- 不成材的树木。
- 比喻无用之人。多用于自谦。
权威参考来源
“散木”一词源自《庄子·人间世》,原指木质松散、看似无用的树木,后衍生出哲学与文学层面的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散木最初指因“无用”而得以保全天年的树木。《庄子》记载,匠石在曲辕见到一棵巨大的栎社树,认为它木质松散,无法制成器具(造船会沉、做棺易腐、制器易毁),故称其为“散木”。庄子借此阐述“无用之用”的哲理:看似无用的散木因不为人所用,反而免遭砍伐,得以长寿。
庄子通过散木与“文木”(有用之木)的对比,批判功利主义,主张“无用即大用”的生存智慧。这一思想对后世文人精神追求影响深远。
散木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世俗价值判断,强调内在生命力的保全。其内涵从自然物象升华为一种人生哲学,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隐喻符号。
跋步床板籍本弟并联碧暖座不校鸱张蚁聚驰踪搐鼻祠灶簇叶典吏斗队二包儿童乐园犯违蕃夷风烛之年诡晖古假国维顾役捍制镐池君浩瀚豪气未除红椅子驩哗灰心短气桀犬讥禁居住愦闹腊醅李飞将龙腰銮辂梅关内命凝眼殴气樵鼓乔林全个曲刃山高路陡上上人上先沈压庶姑説文束身就缚繀车泰逖吐故纳新綫车霄堮谢家拟雪歇坐洗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