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曲赦。《北齐书·后主纪》:“戊子,曲降 并州 死罪已下囚。”《北史·隋纪上·文帝》:“﹝ 开皇 七年﹞冬十月庚申,行幸 同州 。以先帝所居故,曲降囚徒。”
(2).犹俯降。 南朝 梁元帝 《谢东宫赉赐白牙镂管笔启》:“春坊漆管,曲降深恩。” 宋 岳飞 《奏辞检校少保第二札子》:“伏蒙圣恩曲降詔諭。”
曲降是古代礼仪中的特定行走姿态,指在台阶上以躬身屈体的方式缓步下行,体现对尊者的敬意。以下是详细释义:
字义分解
合指躬身缓步下阶的礼仪行为,多见于宫廷、宗庙等正式场合。
礼仪场景
古代贵族(如天子、诸侯)在登降台阶时需保持身体微曲,以体现庄重与谦德。《礼记·曲礼》载:“居丧之礼……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其中“降”即含曲降之意。
登阶动作对比
示例动作:
高阶 → 躬身屈膝 → 稳步下行 → 低阶
▽ 曲降姿态 ▽
礼制象征
曲降被视为“德礼之仪”,《周礼·春官》强调“行步有节,升降有度”,曲降的屈体姿态象征对天地、尊长的敬畏,是“以卑承尊”礼法思想的具象化。
古代注疏
《说文解字》释“降”:“下也,从夅声”,段玉裁注:“凡降下之义,必卑曲其身”。
《礼记正义》引郑玄注:“降阶者,曲其身若流水之就下”。
现代辞书
《汉语大词典》收录“曲降”为复合词,释义为“古代礼容之一,谓曲身下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5卷页3278)。
在当代语境中,“曲降”可引申为谦逊退让的姿态,常见于文化评论中,如:“面对学术争议,他始终保持曲降之姿,虚心听取批评”。
参考资料:
“曲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发音来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发音:qū jiàng
基本解释:指原本傲慢自大的人,在困境中被迫屈服或放低姿态。
发音:qǔ jiàng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判断词义,若涉及古籍需参考历史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北齐书》或宋代奏章等原始资料。
扳对谤讪抱关执籥标俊絣把步犁不正当竞争材贤称遂戴奉单阏道情得心应手点数鹅抱二魏非关封名蝮虿附慰广博广捕冠序孩童汉姓和鼎河激黄妖嘉闻紧裹劲正孔释窥戎阆苑棱柱箖箊龙举云属闽荒念望女孙泮乡牵鬼上剑清靡清鲜鹊岸三大发明神旗摄魄钩魂市邑霜影颂言竦詟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填溢土墼危慄五云楼相门出相鞋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