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论的意思、寄论的详细解释
寄论的解释
谓随声附和,言无定论。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论士必定於志行,毁誉必参於效验;不随俗而雷同,不逐声而寄论。”
词语分解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论的解释 论 (論) ù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网络扩展解释
“寄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随声附和、缺乏独立见解的言论,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寄论”指没有固定立场或原则的言论,通常表现为盲目附和他人观点。该词最早见于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交际》:“论士必定於志行,毁誉必参於效验;不随俗而雷同,不逐声而寄论。” 这里的“寄论”强调对他人言论的依赖和缺乏自主判断。
-
构成与用法
- “寄”:本义为依附、托付(如“寄居”“寄托”),引申为思想或言论上的依赖。
- “论”:指言论或观点。
组合后,“寄论”可理解为依附他人、缺乏独立性的言论。
-
语境与批评性
该词常含贬义,用于批判没有原则的附和行为。例如,王符在文中主张评价他人应基于实际行为和效果,而非盲目跟风(“不逐声而寄论”)。
现代关联
虽然“寄论”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但其批判的“人云亦云”现象仍具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讨论中需保持独立思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法,可参考《潜夫论》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寄论(jì lùn)一词的意思是在书信或其他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下面将分析寄论一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寄论的拆分部首是宀(mian)和言(yan),共有11个笔画。
来源:寄论一词是由寄(jì)和论(lùn)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寄意为传递、发送,论意为议论、讨论。结合在一起,寄论表示通过书信等媒体传递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繁体:寄论的繁体字为寄論。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寄论的寄字也可写作祭或旗,论字也可写作侖或伦。
例句: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寄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组词:寄托(jì tuō)、寄情(jì qíng)、寄予(jì yú)、论述(lùn shù)、论点(lùn diǎn)等。
近义词:议论、谈论、评论、表达、观点等。
反义词:接受、沉默、避开、保留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寄论一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寄论是一种在书信或其他媒体上表达观点或意见的方式,它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都有广泛应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