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瞌睡的意思、顿瞌睡的详细解释
顿瞌睡的解释
犹言打盹儿。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天祚皇帝纪上》:“五箇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瞌睡的解释 ∶倦极思睡 ∶打盹,很短时间的睡眠详细解释倦极思睡;打盹。 后蜀 欧阳炯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瞌睡山童疑有梦,不知夏腊几多年。”《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假若有名誉的时节,一个瞌睡死去了不醒
专业解析
“顿瞌睡”是一个口语化较强的表达,主要用于描述一种短暂、突然的睡眠状态。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一、 词语构成与字面义
- 顿: 本义指以头叩地,引申为短暂的停顿、中止。在此词中,强调睡眠行为的短暂性和突然性。
- 瞌睡: 指因困倦而进入的浅睡眠状态,或指打盹儿。
- 组合义: “顿瞌睡”字面上指短暂地打一下盹儿,形容睡眠时间很短,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或无法抵抗困意时发生的。
二、 核心含义与用法
“顿瞌睡”的核心意思是指非常短暂的睡眠,通常指人在坐着或进行不太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时,因困倦而短暂地进入睡眠状态,可能只有几秒到几分钟,然后很快醒来。它强调:
- 时间极短: 区别于正式的睡眠或较长时间的打盹。
- 状态轻微: 通常指浅睡眠,容易被惊醒。
- 非主动性: 常常是因为困意袭来难以抵挡而发生的,带有一定的被动性。
- 情境性: 多发生在坐着(如在沙发、椅子上)待中或从事单调活动(如乘车、听冗长报告)时。
例句:
- 他看电视时,坐在沙发上顿了一瞌睡。
- 昨晚没睡好,今天开会时忍不住顿了好几瞌睡。
- 长途车上,他顿了一小瞌睡就醒了。
三、 方言与口语色彩
“顿瞌睡”是一个带有明显方言色彩和口语化的表达。它在北方方言(如北京话、东北话)和部分南方方言中较为常用,在标准书面语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更通用的书面表达是“打盹儿”、“打瞌睡”或“小睡片刻”。
四、 与近义词辨析
- 打盹儿 / 打瞌睡: 含义与“顿瞌睡”最为接近,都指短暂的睡眠。但“顿瞌睡”更强调睡眠的“一顿”即一次、一下的动作感和突然性。
- 小睡: 时间可能比“顿瞌睡”稍长,主动性更强一些,可能是有意为之。
- 假寐: 指不脱衣服小睡,有时带有假装睡觉的意思,书面语色彩浓。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对“瞌睡”的解释(“由于困倦而进入睡眠或半睡眠状态;想睡觉”)是理解“顿瞌睡”的基础。该词典也收录了大量口语词和方言词。
-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出版,收录了丰富的汉语方言词汇。该词典是研究方言词汇(包括“顿瞌睡”这类带有地域色彩的词)的重要参考工具书,有助于确认其方言属性和使用范围。
网络扩展解释
“顿瞌睡”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发音:dùn kē shuì( )
- 结构:由“顿”(突然)、“瞌睡”(困倦打盹)组成,字面意为“突然陷入瞌睡”。
- 释义:形容因疲劳、无聊或环境单调,突然无法抵抗困意而打盹的状态( )。
二、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需要保持清醒的场合中意外犯困的情况,例如:
- 学习或工作时因疲倦打盹;
- 会议中因内容枯燥昏昏欲睡;
- 长时间单调活动(如乘车)时短暂入睡( )。
三、例句与出处
- 现代例句:他昨晚熬夜,今天开会时忍不住顿瞌睡。
- 古籍引用:宋代叶隆礼《契丹国志》中记载:“五箇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讽刺年迈官员在朝堂上打盹( )。
四、补充说明
- 该词偏口语化,多用于非正式语境;
- 近义词包括“打盹”“瞌睡”,但更强调困意突然袭来( )。
如需查看更多组词或诗句中的用法,可参考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拗折补刺参告秤房成全吃哑巴亏出防存顾遳脆等异定向天线儿孙自有儿孙福恶业謌欢歌墟钩樴规造故业骇恫豪视昏戆蹇服羁肠晶亮旧例酒树九司击絮亢宿鵾皮良师诤友励行昧明蒙茏内兄弟偏质钱义气絶清察啓邑热忱日阕肉圆沙柑杓口生善数据库私心妄念私殖悚峙襚服体变贴巧同般兔竹蓶扈微尰雾结烟愁乡姑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