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簿的意思、疏簿的详细解释
疏簿的解释
旧时僧道募捐的册子。《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不管贫富,就送过一个疏簿,募化钱粮,不是托言塑佛粧金,定是説重修殿宇。” 清 李渔 《奈何天·误相》:“献斋的攒盒一收,募缘的疏簿就到。”
词语分解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专业解析
"疏簿"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疏"和"簿"两个语素构成,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其含义需结合两个语素的古义及复合后的用法来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指分条记录或分项记载的册簿、文书:
- 释义核心: "疏"在此取其本义之一"分条陈述、分条记录"(《说文解字》:"疏,通也。" 引申为条陈、分记);"簿"指册籍、文书(《说文解字》:"簿,手版也。" 引申为记录之册)。因此,"疏簿"指用于逐条、逐项记录事项的册子或文件。
- 用法举例: 常用于记录物品清单、账目、名册、事件条目等需要清晰分项的内容。例如,古代官府记录物资、户籍的册子,或寺庙记录布施、法事的登记簿,均可称为"疏簿"。
- 权威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卷七,第482页,"疏"字条下相关义项及复合词例证;《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35页,"疏"字条义项③及复合词例证。
-
特指僧道化缘或记录法事所用的簿册:
- 释义核心: 在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语境下,"疏"可指僧道向信徒募化财物或为信徒祈福消灾所写的文书、表文(即"疏文")。"簿"则指记录这些活动或信徒名录的册子。因此,"疏簿"常特指寺庙、道观中用于记录化缘所得财物、法事安排、信众名录等事项的专用簿册。
- 用法举例: "和尚拿着疏簿到村里化缘";"道观里有一本厚厚的疏簿,记录着历年法事和善信的名字"。
- 权威来源参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疏"字条相关释义;《禅林象器笺》(日本·无著道忠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版)中关于寺院文簿制度的记载亦可佐证此用法。
"疏簿"的核心含义是指一种分条、分项记录特定信息的册籍或文书。其具体所指需结合语境判断,既可泛指一般的分项记录册(如账簿、名册),也可特指宗教场所(寺庙、道观)用于记录化缘、法事、信众等事项的专用簿册。其词义体现了古代文书管理中条分缕析的记录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疏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解析:
一、基本解释
疏簿(拼音:shū bù)指旧时僧道用于募捐的册子。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小说《醒世恒言》,清代李渔的《奈何天》等文献也提及,常与宗教募捐活动相关。
二、字义分解
- 疏(shū)
- 本义为疏通、分散,引申为关系疏远或记录分条陈述的文字(如奏疏)。
- 簿(bù)
组合含义可理解为“用于分条记录募捐信息的册子”。
三、历史用例
- 《醒世恒言》提到:“不管贫富,就送过一个疏簿,募化钱粮”,说明僧人通过此册向民众募集资金。
- 清代《奈何天》中描述:“献斋的攒盒一收,募缘的疏簿就到”,反映疏簿在宗教活动中的衔接作用。
四、总结
“疏簿”是古代宗教场所用于系统化募集资金的工具,兼具记录和管理功能。其词义与“募捐”“化缘”等行为密切相关,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宗教活动的组织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
奥斯陆背过气逼气不差部勒才流裁营抄名超着重提飞幌纲银法光宗耀祖观海号帘河门海口简惠角黍窖穴即鹿无虞进步人士斤斧精刮记取九年面壁九叙棘闱决制忼直叩问老公戾很林薄灵修临事制变落俗茫无涯际迷信摩勒内诚偏絃评跋凭衿起膘衾单旗子泉火染化若明若暗尚飨上尊酒神照鼠樝死法听篱察壁围坝微谏危在旦夕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