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僧道募捐的册子。《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不管贫富,就送过一个疏簿,募化钱粮,不是托言塑佛粧金,定是説重修殿宇。” 清 李渔 《奈何天·误相》:“献斋的攒盒一收,募缘的疏簿就到。”
“疏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解析:
疏簿(拼音:shū bù)指旧时僧道用于募捐的册子。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小说《醒世恒言》,清代李渔的《奈何天》等文献也提及,常与宗教募捐活动相关。
组合含义可理解为“用于分条记录募捐信息的册子”。
“疏簿”是古代宗教场所用于系统化募集资金的工具,兼具记录和管理功能。其词义与“募捐”“化缘”等行为密切相关,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宗教活动的组织形式。
《疏簿》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指的是一种记录、管理重要事项、材料或资料的文件。疏簿一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疏簿》的部首是“矢”(shǐ),它位于字的左上方。根据现代简化规范,它的繁体字形为“矣”,由5画组成。
《疏簿》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代的文献中。它指的是用竹签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笔记、记录材料,主要用于请求处理、政务记录等用途。
《疏簿》的繁体字形为「疏簿」。在繁体字中,「疏」字的部首为「病」,「簿」字的部首为「竹」。
在古代,《疏簿》的写法略有不同。根据古代字形演变,「疏」字的写法为一个注音符号「一」位于上方,下方是「大」字旁,表示这个字的音和义。而「簿」字的写法为「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草木「艸」的旁边,意味着记录的事项与植物有关。
1. 王公将疏簿递交给朝廷,请求处理民生问题。
2. 老师要求学生编写一份疏簿,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组词:疏文、疏导、簿子。
近义词:记事簿、纪录簿。
反义词:整理、归档。
暴傲杯蛇标采不耻下问不弱常路尘冗搊抬垂耳带同断缣零璧蹲安督摄冯戎丰懿阜繁和肆讙头国环涂讲化鯨鬚京秩塉土究味窠丛诔德六宅使楼季鸾凤友谩道没是哏明光锃亮民忧木薯嫩寒拗救平昔扑堆綦毋桡情热烈肉告示入室昇堂桑林散裂膻腥申叔史匠水圆桃弓射鸭天府吐供陀陀挽粟桅顶楲窬免麻咸唐县异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