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勒住马。叩,通“ 扣 ”。《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 、 叔齐 叩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 《别掌书某君》诗:“道我新诗锦不如,临歧叩马请回车。”
(2).表示忠言直谏的举动。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举旄何暇,犹申叩马之忠,曳踵谁观,莫救跕鳶之沴。”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叩马》:“书生冒虎威,敢直言叩马,乞赐听啟。”
“叩马”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勒住马匹
这里的“叩”通“扣”,指拉住缰绳使马停下。该用法最早见于《史记·伯夷列传》中伯夷、叔齐劝谏周武王的典故:“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这一动作后来被引申为“直言劝谏”的象征。
忠言直谏的举动
因《史记》典故的影响,“叩马”逐渐成为冒死进谏的代称。例如唐代司空图的《复安南碑》中,用“叩马之忠”形容臣子的忠诚劝谏。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叩马”被引申为“巴结权贵”的比喻义,但这一解释在其他权威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有关,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该词在古代诗词中多次出现,例如:
需根据语境区分其含义,历史典故中多指向“劝谏”,而现代使用需注意引申义的适用性。
叩马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古籍中。它的意思是指骑马行走中叩打马背,以便增加马的前进速度。
叩马的拆分部首为马(马)和口(口)。
叩马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叩马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骑马文化。在古代,人们通常用马作为交通工具,骑着马行走较快。为了增加马的前进速度,人们经常叩打马背,促使马加快速度。
叩马的繁体字为「叩馬」。
在古代,叩马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古代常用的写法有「叩馬」、「叩鞍」等。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可能存在微小的差异。
1. 他熟练地叩马走在前面引路。
2. 在古代长途旅行中,人们常常需要叩马以加速前进。
1. 叩击(kòu jī):指用手或其他物体敲打或打击。
2. 马鞭(mǎ biān):用来驱打马的工具。
马棚、马舍、马厩(mǎ jiù)等。
停马、止马(zhǐ mǎ)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