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耸人听闻的话。《韩非子·三守》:“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
“险言”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拼音为xiǎn yán,指耸人听闻的话,即通过夸大、渲染或制造紧张感来吸引注意的言论。例如:“险言祸福得失之形”(出自《韩非子·三守》)。
2. 词语结构
3.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韩非子·三守》,描述臣子通过危言耸听的方式操控君主意志的权术行为:“鬻宠擅权……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现代语境中,可用于批评夸大事实、制造恐慌的言论,如:“媒体报道应避免使用险言煽动公众情绪。”
4. 近义与辨析
“险言”强调言论的耸动性和潜在误导性,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贬义或中性色彩。
险言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说出的有风险或危险的言辞。它通常用来形容说话冒险或有潜在风险的情况。
险言的部首是阝(阜),总共有11个笔画。
险言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豳风·谷风》:“险言言从口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语有时会带来危险,需要小心谨慎。
险言的繁体字是「險言」。
在古时候,险言的写法有些不同。据古籍《说文解字》,险言的古写为「㣷雞」,其中「㣷」表示险阻之义,「雞」为表音,表示读音。
1. 他明知道这个事情说出来可能会招来麻烦,但还是冒着险言说了出来。
2. 她口无遮拦,常常说出一些险言,引起了很多争议。
险谣、险峰、险恶、险象、险滩。
冒险的话、冒险性言辞、冒风险讲话。
谨言慎行、小心言辞、谨慎说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