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tached]∶超脱世俗
历史家所必需的超然态度
(2) [distracted]∶怅惘的样子
超然不对
(1).远貌;高貌。 汉 班彪 《王命论》:“超然远览,渊然深识。” 宋 王安石 《送李宣叔倅漳州》诗:“超然万里去,识者为不乐。”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盘山》:“登舍利塔,诸山皆隐没出其下,徘徊指点,大地空茫,真足驱使羣峰超然雄视矣。”
(2).高超出众。《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圣人之所以超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宋 陆游 《哭杜府君》诗:“超然众客中,可慕不待揖。” 清 姚鼐 《祭朱竹君学士文》:“海内万士,於中有君。其气超然,不可辈羣。”
(3).谓离尘脱俗。《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晋 陶潜 《劝农》诗:“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歛衽,敬讚德美。” 唐 李德裕 《舴艋舟》诗:“永日歌濯缨,超然谢尘滓。”《西游记》第九三回:“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
(4).高出;脱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明 王守仁 《答陆原静书》:“岂良知復超然於体用之外乎?”
(5).豁然。迅速貌。《韩诗外传》卷九:“夫凤凰之初起也,翾翾十步,藩篱之雀,喔吚而笑之。及其升少阳,一詘一信,展羽云间,藩篱之雀超然自知不及远矣。”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尊号》:“ 贞元 初,主上超然觉悟,乃下詔去其徽号,直称皇帝,合於古矣。”
(6).犹怅然。《庄子·徐无鬼》:“ 武侯 超然不对。”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犹悵然也。” 唐 刘得仁 《送王书记归邠州》诗:“ 陈琳 轻一别,马上意超然。” 宋 苏轼 《冬至日赠安节》诗:“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 郭沫若 《回京途中》诗:“ 九女墩 前心向往, 三閭阁 上意超然。”
超然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人或思想行为超越于一般社会规范、利益纷争之上,保持独立、客观的态度。强调不参与、不介入世俗矛盾,达到精神或境界上的自由与洒脱。
示例:
他始终保持着超然的态度,不为名利所动。
在争论中,她选择超然物外,冷静观察。
权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不站在对立各方的任何一方面” ;《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说明其“高超脱俗,远离尘世”的意境 。
用于描述以超越常规视角或不受干扰的方式处理事务,常与“物外”“事外”等词搭配,体现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姿态。
示例:
学者需超然地分析社会现象。
权威依据:《辞海》(第七版)指出其副词用法强调“超出一般水平或脱离世俗”的立场 ;《古代汉语词典》收录其在古文中的用例,如《庄子·徐无鬼》“超然避世” 。
“超然”常与道家思想关联,体现“无为”“逍遥”的哲学观(如《庄子》),亦用于形容艺术创作中不受形式束缚的境界(如苏轼“超然台”)。其反义词为“介入”“沉溺”,近义词包括“淡泊”“洒脱”。现代语境中多用于赞赏理性、中立或精神独立的品质。
“超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āo rán(注音:ㄔㄠ ㄖㄢˊ),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白虹败盟白虬波棱盖波籞踩追侧妃常有粗拙登程腚后跟顿消婀娜多姿肥实瀵沸覆定告成衮绣黑貂煌耀简别监定翦乱艰屯解遣斤斗云筋竹鸡蹠拘縻开容乐岂连丛炼养零逋灵帏林扃敏对幕天席地弄椀女中尧舜千人聚气核屈沉曲念麴神神策军摄性顺耳私烛亭菊童騃讬讽涂炭惋惜巍怪无疾而终校队小平钱霞绡雾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