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人正士的意思、端人正士的详细解释
端人正士的解释
端庄正直的人。《朱子语类》卷一八○:“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故恁詆訾。”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学党五十九人,无非端人正士,尽入 刘珏 一网。”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 可望 后降 清 ,盖亦替‘天朝’扫除端人正士,使更易于长驱而入者。”
词语分解
- 端人的解释 正直的人。《孟子·离娄下》:“夫 尹公之他 ,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赵岐 注:“端人,用心不邪僻。” 宋 秦观 《贺吕相公启》:“繇是端人坌集,异党寖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富翁》:“此人
- 正士的解释 .正直之士。《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后汉书·王符传》:“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姦轨而不被坐。” 徐念慈 《余之小
专业解析
“端人正士”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用于形容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语义解析
-
字义分解
- 端人:指品行端正、正直不阿的人。“端”本义为“正、直”,引申为行为合乎规范、品格正直。《说文解字》释“端”为“直也”,强调其正直的核心属性。
- 正士:指坚守正道、有操守的读书人或士人。“正”意为合乎标准、不偏斜,《论语·述而》有“正颜色,斯近信矣”,体现其庄重自持的内涵。
二字组合强化了“品德正直、行为合乎道义”的语义。
-
整体释义
该成语指为人正直、恪守道德规范,具有高尚品格和凛然气节的人。其核心在于强调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高度统一,常用于褒扬德行出众的典范人物。
二、语用特征
- 历史语境
成语源自儒家伦理观,多见于古代文献评述人物操守。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评述历史人物时多次使用,强调士人应具“端人正士”之风骨。
- 现代应用
当代语境中仍用于赞誉德才兼备者,如称颂廉洁奉公的官员、坚守学术道德的学者等,体现社会对传统美德的推崇。
三、文化内涵
“端人正士”承载着中华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道德标杆:体现“修身立德”的儒家核心价值,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社会责任感:隐含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与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一脉相承。
四、同义辨析
相较“正人君子”侧重行为规范,“端人正士”更强调内在品格的刚正不阿;与“志士仁人”相比,后者突出献身精神,而本成语着重日常操守的严谨端正。
权威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中华书局)
-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
- 《礼记·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
“端人正士”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为人正直的人。常用于形容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具有高尚情操的士人或君子。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来源:出自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八十:“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 现代引用:鲁迅在《书信集·致杨霁云》中曾用此词,指代被排斥的正直之士。
3.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作宾语或定语,多含褒义。
- 成语结构:联合式,由“端人”(正直之人)和“正士”(品行端正的士人)并列组成。
4.例句与语境
- 古代用例:“学党五十九人,无非端人正士。”(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
- 现代用例:“盖亦替‘天朝’扫除端人正士,使更易于长驱而入者。”(鲁迅)
5.相关词汇
- 近义词:正人君子、德高望重
- 反义词:奸佞小人、衣冠禽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朱子语类》或鲁迅相关书信。
别人正在浏览...
八珍主人别体鬓角步鬭不吐不快茶道逞妙齿记侈弇崇高初期村学究语搭档大槐宫打家截道大遇德輶如毛递顿东陵瓜鹅黄分子钟辐聚富浪高车驷马鲠裂好脩混说白道惛愚皎日焦萧骄逸金枷津逻矜率窥观鹿觡露面抛头马龙酿肆呕哇蟠桃杯铅母青龙舰起起欠欠虬立日常时沙鷄施法十七字诗私赍台词棠梨宫提心同恶同恶相求图志微藴乌朕花先母心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