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照皇帝旨意批发的奏本。《清会典·内阁·学士职掌》:“得旨则批本,乃发於六科。”原注:“每日进本,或照拟,或另降諭旨,或於原籤内奉硃笔改定,及双籤三籤四籤,奉旨应用何籤,由批本处翰林中书等批写 清 字, 汉 学士批写 汉 字,皆以朱书。 清汉 字批写后为红本,六科给事中赴阁恭领,随传钞於各衙门。”
(2).加有批语的著作本子。 清 恽敬 《答来卿书》:“来书需批本 韩 文,知有事於古文矣。”
“批本”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以下是其常见解释及使用场景:
奏本批复
指古代(尤其是清代)按照皇帝旨意批发的奏章文件。例如《清会典》记载,内阁学士需将皇帝朱批的奏本(红本)发至六科,再传抄至各衙门执行,是中央行政流程的重要环节。
审批流程相关
现代可引申为对官方文件或项目的审批程序,如例句“审批本应是严控污染的第一道防线”,强调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校勘修订的书籍正本
指经过多次校对、删改后的权威版本,常见于古籍整理和出版领域。例如清代恽敬在书信中提及需要“批本韩文”,即经过校勘的韩愈文集定本。
带批注的著作本子
指原稿或书籍上附有批语的版本,如学者在文献研究时留下的评注本。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校勘方法,可进一步查询古籍数据库或制度史专著。
《批本》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的是经过批改或评论的书籍、文稿,也可以指代经某人签名、盖章认可的文件。在文学作品领域中,批本还代表某个作品的第一手版本。
批(扌+卑)共3画,本(本)共5画。
《批本》一词最初出现在古代写作或藏书活动中。唐代文人刘禹锡的《陋巷偶书》中,便有“佳句赥仪,愿批君本”之句。此后,《批本》逐渐成为文化领域中广为流传的词汇。
《批本》的繁体字为「批本」。
在古代,「批本」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
1. 这是一本经过多位学者批改的批本,非常值得研究。
2. 他签署的那份批本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1. 批注本:经过批注和注释的版本。
2. 批阅本:被某人批阅过的版本。
3. 批发本:用于批发的货物清单或价格表。
近义词:校本、评本。
反义词:底本、抄本。
【别人正在浏览】